2018 年奠基时,奎纳纳曾被视作中国锂盐企业“走出去”的灯塔——澳大利亚首座氢氧化锂精炼厂,天齐与 IGO 分别持股 51% 与 49%。然而七年过去,项目先后遭遇建设超支、技术磨合、疫情封锁、锂价雪崩四连击:CAPEX 从最初 3.4 亿澳元膨胀至 7.6 亿澳元;2023 年四季度投产后,首批产品比计划晚 18 个月下线;2024 年锂盐均价跌至 9 万元/吨,仅为高点时的三成,工厂全年亏损 2.1 亿澳元。今年 7 月,IGO 在财报中一次性计提 5.5 亿澳元减值,并称“对奎纳纳扭亏缺乏信心”,减持意向首次公开化。
面对 IGO“退厂留矿”的潜在诉求,天齐锂业罕见强硬表态:奎纳纳与格林布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原因在于,格林布什
锂矿是目前全球品位最高、成本最低的硬岩锂矿,天齐透过泰利森间接持股 26%,对应权益储量 390 万吨 LCE。
在锂价下行周期,资源端利润仍能保持 30% 以上毛利率,而冶炼端普遍亏损。若允许 IGO 退出奎纳纳却保留格林布什,天齐不仅将独自承担工厂剩余 3 亿澳元资本开支,更可能在未来矿价回暖时失去对格林布什分红的话语权。因此,天齐的“开放”实质是“捆绑式开放”:任何股权变动必须以同时让渡或锁定格林布什权益为前提,既防止 IGO 套现跑路,也避免潜在竞购者借奎纳纳“撬门”进入顶级锂矿。
尽管财务压力巨大,天齐仍坚持“不停产、不减产”。据西澳工厂管理层透露,奎纳纳一期 2.4 万吨产线已完成 5 次技改:回转窑燃烧效率从 71% 提升至 83%,单吨天然气消耗下降 12%;酸化焙烧段 DCS 系统升级后,批次合格率由 88% 升至 96%;通过港口直提与自动化装袋,物流周期缩短 4.5 天。
2025 年二季度,工厂已实现 1.1 万吨产量,年化利用率约 46%。天齐计划 2026 年达到 65% 利用率,盈亏平衡点测算在 75% 左右。这意味着,若锂价维持 10 万元/吨,工厂有望在 2027 财年打平。对于潜在接盘方而言,这是一张“用时间换空间”的入场券。
市场人士分析,潜在买家可分为三类:北美电池巨头:特斯拉、福特正寻求锁定氢氧化锂长单,接手 IGO 股权可直接换取包销协议;中东主权基金:沙特 PIF、ADIA 拥有充裕资金且急需新能源故事,奎纳纳可作为“绿锂”示范;中国二线锂盐厂:盛新锂能、雅化集团技术储备充足,却苦于缺乏海外资源通道。
天齐的“捆绑”条款将显著抬高交易复杂度,任何买家都需同时评估格林布什长期分红与奎纳纳短期亏损。据投行测算,若 IGO 49% 股权按账面价值转让,交易对价约 1.8 亿澳元,但捆绑格林布什权益溢价后,整体估值可能升至 6 亿澳元,溢价率超 230%。
天齐锂业对 IGO 减持“开放但不放松”,折射出锂行业低谷期的典型困境:资源与冶炼利润倒挂,合作方诉求分化。通过把奎纳纳与格林布什“绑死”,天齐既守住了全球顶级锂矿的战略咽喉,也为奎纳纳产能爬坡赢得时间。未来 12 个月,谁愿为一张“长期饭票”支付高额溢价,将决定这场减持博弈的最终走向。而无论交易是否达成,天齐都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锂的下行周期,资源控制权永远比产能数字更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