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南瑞继保牵头编制《新能源制氢一体化控制技术导则》初稿讨论会,并参与中国电建集团“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聚焦电氢耦合系统调控关键技术。南瑞继保依托多领域专业优势,构建新能源制氢控制技术体系,提出以构网技术和电氢协同控制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涵盖多学科融合、暂态稳定、阵列协同和稳态优化技术。公司实施多个行业示范工程,积累丰富经验,助力新能源制氢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德兴铜矿的废石光电分选项目现场,一幅充满科技感的画面正徐徐展开。不同规格的废石通过皮带输送系统,源源不断地被送入光电分选选铜系统。伴随着“噗噗”的气流声,高压气阀如同精准的弹弓,将含铜矿石准确地吹送到精矿堆,从而实现了含铜矿石与废石的精准分离。
今年一季度,西部矿业湘和有色传来捷报,通过自产氧化锌成功替代锌焙砂,替代量累计达4836吨,实现了100%的替代率。这一成果不仅使浸出工序与中和除铁工序稳定运行,更保障了铅、锌冶炼单位含锌物料的内部循环利用,标志着湘和有色在环保与高效生产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储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自研锌铁液流储能关键技术实现了低成本、本质安全的长时储能解决方案。该技术具有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适用于多场景储能需求。鼎信通讯的储能产品已在分布式光伏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提升了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并加强与各方合作,助力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
钠离子电池技术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和温度适应性强等优势,正加速崛起。2024年,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了其在储能领域的巨大潜力。该技术不仅在大唐湖北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实现商业化应用,还在“锂钠协同”模式下展现出优势。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固态化成为未来发展方向。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将为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通威的张一峰博士揭开了其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的神秘面纱,宣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该技术路线下的叠层电池效率已创下历史新高,小面积叠层电池研发效率达到34.17%,而210半片全尺寸叠层电池效率更是达到了26.62%。
在持续的24次爆破作业优化过程中,项目部成功将炸药单耗从最初的0.45公斤/吨降低至0.35公斤/吨,实现了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的双提升。实测数据显示,整个采场设计深孔孔深达19087.3米,计划崩矿量133731.2吨,且爆破质量良好,矿石的贫化率和损失率均优于预期。
“汽车轻量化用高强韧抗疲劳铝合金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不仅技术难度高、创新性强,更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功注册了两个自主合金牌号(6D10和356Y.1)。其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铝车身框架结构、底盘车架、前后纵梁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生产中。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团队提出液态储氢新方案,利用原子团簇促进甲酸储氢,研发出高稳定、高转化率设备,与企业合作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近日,兰石装备自主研发的90MPa离子液氢气压缩机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填补了国内超高压离子液增压技术的空白。作为兰石集团氢能战略的重要一环,该压缩机是加氢站的核心设备,对氢能产业链降本增效意义重大。项目团队依托公司高压装备技术积淀,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家组,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将离子液压缩技术从45MPa提升至90MPa,解决了我国在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痛点,为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工艺方面,技术团队通过双路径创新实现了工艺的重大跃迁。他们联合上游企业优化了钛粉制备工艺,采用氢破法结合氢化脱氢破碎预处理技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将粉末收得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对外公布了《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名单,其中,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枫能源”)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大容量高密度镁基固态净化储运氢技术”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未来能源领域的“标志性产品”名单。
长沙矿山院科研团队针对黄沙坪多金属矿矿物表面药剂残留、硫化钠吸附抑制等核心问题,创造性构建了“三步疗法”技术体系。第一步,通过物理浓缩技术降低矿物表面残留的药剂含量;第二步,利用酸洗技术精准消除硫化钠在铋矿物表面的吸附;第三步,运用高效浮选药剂实现铋矿物的靶向富集。
欧姆龙器件与模块解决方案事业在电子元器件领域深耕多年,凭借深厚技术积淀,融合数智化与低碳化创新,构建了从基础元器件到系统级解决方案的完整技术矩阵。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工厂自动化、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助力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性能提升,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发展,赋能智能制造与智慧生活。欧姆龙展示了高性能继电器等新品,以技术实力推动绿色低碳新生态发展,擘画绿色智造未来。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直管结构70兆帕压缩氢气加气机检定装置成功验收,填补国内空白。该装置具有压力灵活切换、无线智能监测、高度集成便携及防爆安全等级高等特点,解决了加氢站量值溯源问题,规范运营,确保贸易结算公平公正,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隆基绿能在光伏领域持续引领创新。4月11日,其在安徽芜湖宣布Hi-MO 9组件升级版全面量产。自2024年BC二代技术推出以来,Hi-MO 9凭借高效率和高可靠性,订单量达30GW,储备订单超40GW,覆盖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此次升级,Hi-MO 9实现三大技术突破:转换效率达24.8%,双面率超80%,组件功率达670W,推动BOS成本显著降低,为电站带来更高收益。隆基还构建了“多边形”产品矩阵,针对不同场景推出定制化组件,如“太阿”“龙渊”“澡雪”等,满足多样化需求。
安孚科技控股子公司南孚电池拟与南平市政府绿色产业基金及高能时代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300MWh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中试线。高能时代在全固态电池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产品通过严苛测试。南孚电池作为行业龙头,将提供生产管理、市场推广等支持,加速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
近期,孚能科技、清陶能源等企业多项固态电池专利曝光,涵盖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结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制备工艺以及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包覆的硅基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和安全性,还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基础,推动新能源技术迈向新高度。
特斯拉计划在今年下半年量产的4680电池将采用干法工艺,其电池业务负责人已确认Cybertruck将首批搭载该技术。干法工艺通过简化流程、降低能耗,使电极厚度增加30%以上,能量密度显著提升。相较于传统湿法工艺,干法技术设备投资减少约40%,为大规模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的30MW山地光伏电站成功并网,阿特斯的CSI 320kW逆变器凭借高温稳定、智能过载和稳定可靠三大优势,助力项目高效运行。其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电站分区管理、精准监控和智能运维。项目预计25年运营期内,累计发电量达9.1亿度,节约标准煤27.1万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万吨,等同再造7500亩森林碳汇,展现了高效发电、智慧运维和生态友好的新型电站范本。
4月10日,天合光能宣布其钙钛矿晶体硅叠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210mm大面积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经权威认证,最高效率达31.1%,创下大面积叠层太阳电池效率世界纪录。这一成果基于210×105 mm²大面积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底电池,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降低光电损失。天合光能多年来致力于晶硅转化效率提升,推动钙钛矿电池技术产业化。钙钛矿叠层电池理论效率可达43%以上,应用场景丰富,有望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大展身手。
德州金盛铝业研发的新型铝长城装饰条板安装结构,采用卡接式设计,简化施工流程并提升美观度。该技术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适用于不同长度的墙面装饰需求,已在建筑行业获得应用。
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创立于1988年,是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核心子公司,获授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拥有7大创新平台,参与制定多项标准,拥有800余项知识产权。在“双碳”目标下,华工高理推出储能用PTC加热器、NTC温度传感器及组件、压力传感器等创新产品。其PTC加热器年产能1100万套,温度传感器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压力传感器年产能1000万只。公司持续深耕光伏储能领域,以核心技术优势引领能源革命,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昆山兆科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于2024年4月申请的“一种铝合金高导热材料熔炼装置”专利获批。该装置通过在进料通道内设置破碎辊,预先破碎铝合金材料,可减少熔炼能耗和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改善产品质量。公司成立于2009年,位于苏州市,主要从事电子设备制造,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拥有47条专利信息等。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湖北英特利电气有限公司推出InGreen IntelliGence Platform风光氢储一体化数智平台,以“一平台四产品”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绿氢产业发展。平台包含能量管理系统、一体化制氢项目规划仿真系统、绿氢工厂电网安全仿真系统和风光能量模拟系统,通过数智技术实现全时空精准调控、科学规划、安全保障和高效验证,为绿氢产业提供全栈解决方案。未来,英特利将持续创新,加速绿氢规模化应用,助力零碳未来。
3月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牵头的“高效分布式制氢集成技术的基础科学及工程问题”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该项目聚焦电解水制氢与天然气现场制氢领域的核心难题,由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慕旭宏担任负责人,联合中国石化新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津大学、浙江思欣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发。项目下设四项课题,通过跨学科协作,在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制氢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撑,助力氢能大规模应用和能源转型。
4月10日,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公示公告,涵盖氢能、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其中,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和250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两项氢能项目入选,展示了大连在氢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显著进展。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提升大连市在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为全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3月申请的一项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用多腔体高气密性铝合金型材专利获批。该专利通过创新的连接部件设计,解决了传统铝合金型材在固定上下外框时易锈蚀、拆卸困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电池包的气密性和实用性。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位于泉州市,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注册资本超9亿人民币,拥有众多专利及商标信息,还参与了大量招投标项目,实力雄厚。
4 月 10 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5)在北京召开,天合储能全球首发 Elementa 金刚 3 大容量技术平台。该平台通过能效、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打造“不可能三角”,实现全面安全升级,度电成本降低 12.5%,占地面积节省 11.3%,运维效率提升 90%。同期发布的山东实证基地 500 天运行数据显示,电网侧实测能量效率高达 87.13%,彰显其技术实力与可靠性。天合储能还入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 2024 年度全球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 Top10 榜单”,持续深耕技术创新,赋能全球能源转型。
2025 年 4 月 10 日,宁德时代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5)上发布智慧储能管理平台“天恒·智储”,为储能站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能化运维与运营解决方案。平台通过大数据、AI 大模型与机理算法融合等创新技术,实现智能预警、运行分析、电站体检和智慧运维等功能,显著提升储能电站的安全性、效率和经济性。智能预警可提前 7 天预测故障,准确率高达 99.99%;运营数据分析可延长设备寿命,提升电站综合效率 3%;全景驾驶舱功能和 AI 助手实现一屏掌控和高效管理。宁德时代通过“硬件 + 软件”的整合创新,推动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