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铝新材首台进口轧机试轧成功,关键参数达标,生产无缝衔接,精度与速度领先。这标志着公司生产能力扩大,铝箔生产水平提升,为高端铝箔加工筑牢根基。设备调试团队跨国协作,历时五个月完成安装调优,融合本土工艺数据,借助智能化动态控制技术,优化核心工序,实现轧制速度提升超30%,能耗降低超20%,全流程自动化率超95%,换产时间缩短至10分钟,满足新能源电池箔等高端需求。下一步,公司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提升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助力贵阳贵安绿色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太訸集团与水务集团持续深化“双碳”战略实践,共同探索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4月27日,太訸集团首个水务光伏项目——城东水质净化厂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双方战略合作正式落地。项目装机容量961.11KW,设计运行期25年,采用创新的BIPV方案,将光伏组件与建筑完美结合,实现发电与建筑美学的双重效益。项目预计年均发电量约90.25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21.90吨,减少SO2排放量26.55吨,减少CO2排放量899.81吨,预计8月底竣工。
金诚信矿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与西部矿业集团续签锡铁山铅锌矿开采服务协议,合同期限三年,预计总金额约3.77亿元,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
4月21日,宁德时代在上海发布钠离子电池品牌“纳新”,这是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动力电池。该品牌第一款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将于6月量产并搭载于一汽解放,乘用车动力电池计划于12月量产。该电池在零下40℃仍可正常放电,支持混动车纯电续航200公里、纯电车续航超500公里,突破了低温与续航两大难题,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新机遇。
4月16日,上汽集团与华为在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联合发布全新品牌“SAIC尚界”,标志着双方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度合作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该品牌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定位为“风格至尚、科技至尚、信赖至尚、人人至尚”,旨在成为主流市场的鸿蒙智行生态新选择。上汽集团整合70年造车底蕴和近1亿用户积累,组建超5000人的专业团队,与华为工程师开展全生态链深度合作,依托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可靠的出行体验。
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首个可3D打印的生物基柔性储能电池,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随着未来电子设备数量激增,柔性电池在可穿戴医疗设备等领域有广阔前景,但目前刚性电池限制了设备设计。该团队用导电塑料和木质素解决传统电池难题,测试的0.9伏电池性能稳定,可拉伸且不受影响。下一步计划是提高电压并继续探索可持续材料。
4月15日,西安丰镇举行了安德盛机车轻量化铝组件、烨好高韧性铝合金及佰旭耐火新材料三个项目的开工和设备进场仪式。这些项目的开工标志着西安丰镇在新材料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将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产业升级。
美国众议院近日通过法案,禁止国土安全部采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家中国电池企业的产品。这是继国防部采购限制后,中国电池企业在美国市场遭遇的又一政策壁垒,涉及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
豪鹏科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5亿元至12.5亿元,同比增长15.74%至2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至3500万元,同比增长846.70%至1004.48%。这一显著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电池回收领域的布局和业务拓展,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市场的领先地位。
韩国能源研究所开发了一种钙钛矿-CIGS叠层太阳能电池,这种电池结构灵活轻便,功率转换效率达到了23.64%,创下世界纪录。它通过在玻璃基板上涂覆聚酰亚胺层来制造,避免了钾离子扩散导致的缺陷,提高了性能和可重复性。这种电池在经过10万次弯曲循环后,仍能保持97.7%的初始效率,展现出优异的耐久性。其功率重量比高,适合用于建筑外墙、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2025年4月10日至12日,亿纬锂能携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及全新6.9MWh储能系统亮相北京。该系统基于大电芯技术路线,融合CTP高度集成设计,实现Pack成本下降10%、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20%,支持百兆瓦时电站项目标准化配置,适配主流3450kW功率,有效降低客户初始投资。
4月10日,深圳方正微电子副总裁彭建华在北京发布“750V/650V中压SiC MOS产品系列 & SiC功率模块新品EASY2B”,这些新品在光伏、储能、充电、数据中心UPS、工业电源等领域广泛应用。方正微电子的主力产品1200V SiC MOS/SBD在2024年已大规模应用于行业头部客户,车规主驱1200V SiC MOSFET系列产品在国内高端新能源车上实现大规模应用。
2025年4月10日,赣锋锂电发布锋恒·大储系列新一代旗舰产品——6.25MWh液冷储能系统。该系统搭载587Ah超大容量电芯,具备高度集成、超长寿命、极致安全与智能管控四大核心优势。采用“田”字方阵布局,占地面积减少38%,单位面积电量提升61%。适配多种场景,包括大型储能电站、工商业、光储充一体化及户储。这一发布标志着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新里程碑,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4月10日,鹏程无限携手时代天源发布新一代液冷储能系统——储蔚Powerlink交直流一体舱。该系统以“高性能、长寿命、高集成、易运维”为核心理念,采用314Ah电芯104S长箱方案、四级联动消防系统、一簇一管理等创新技术,重新定义储能产品安全与性能标准。储蔚Powerlink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集成12组直流电池簇与12组变流器,占地面积减少38%,系统利用率>99.5%,可用电量提升4%。
2025 年 4 月 10 日,海辰储能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5)上发布尺寸为 73.5×286×216mm(W×L×H)的∞Cell 587Ah 储能电池及搭载该电池的∞Power 6.25MWh 2h 储能系统。该电池已于 4 月开始全球送样,储能系统将在下半年量产。海辰储能联合 5 家产业链领军企业共同定义该电池尺寸,推动其成为大容量储能电池新标准。通过技术创新,∞Cell 587Ah 实现了 94.5% 能效、超万次循环寿命,满足多项安全标准,体积能量密度提升 6.5%。∞Power 6.25MWh 2h 储能系统具备标准化、便捷维护、高安全、高效布局及高适配五大优势,
4 月 10 日,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南都电源发布 Center L Ultra 6.25MWh 交直流一体液冷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自研 783Ah 超大储能电池和“交直流一体化”设计,在 20 尺集装箱内实现 6.25MWh 容量,适用于 2 至 8 小时储能场景。系统具备一簇一管理、全链均衡、芯片级融合、双制冷模式、超大储能专用电芯、多物理场预警技术等创新特点,显著提升性能与安全性。计划 2025 年 9 月全球交付,为储能市场带来高效、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
该气悬浮皮带输送机由璋晟(杭州)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与金川集团铜贵公司携手研发,是双方紧密结合现场生产实际,针对行业发展需求而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设备采用先进的空气动力学原理,通过气流形成气膜支撑皮带运转,彻底摒弃了传统机械摩擦驱动模式,有效避免了皮带打滑、断裂等安全隐患。
飞轮储能是一种物理储能技术,通过电机与旋转飞轮的能量转换实现电能存储与释放。系统包括飞轮、电机、轴承、真空室等关键组件,具有高频次、高效率、长寿命等优势。它在电网调频、新能源消纳、高效不间断电源、动能回收与利用、高脉冲功率电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美国 Beacon Power、荷兰 TenneT 电力等企业已成功应用该技术,助力能源转型与高效利用。
近日,中国石化3000吨/年微球型沸腾床加氢催化剂生产装置在催化剂大连有限公司一次开车成功,首批产品达标并顺利发货。该装置突破传统生产模式,实现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提升催化剂公司核心竞争力。该催化剂由中国石化“十条龙”项目研发,收率高、耐磨损,可满足渣油加氢及煤液化油等装置需求,未来将为国内外相关装置提供高质量产品,推动行业进步。
中国有研科技委副主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柏青带领团队,依托近30年的研究基础,结合先进材料计算技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镁资源,成功研发出“高镁轻强铝”。该材料相比现有铝合金,密度降低5%~10%,原料成本下降15%,且能在同一种合金成分下,通过热处理工艺调整实现宽大区间的综合性能匹配,替代多个主干铝合金,实现“一材多用”。
广东海四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半固态电池产线已正式投产,标志着双方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广东省首条半固态储能电池专用产线,此次投产不仅实现了全球首次314Ah大容量半固态电池的量产,更填补了国内大容量半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近日,雄韬股份正式发布了其全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VISTAH-240A。这款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表现、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重新定义了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行业标准,为氢能商用车的普及和绿色交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依必安派特推出AxiEco 200户外版轴流风机,专为应对严苛户外环境设计。其全包塑定子和铝制外壳具备卓越环境适应性,可在-20℃至60℃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IP68防护等级使其防尘、防盐雾和防水能力出色。风机采用高效空气动力学设计,搭配高性能DC电机,在高背压工况下仍能高效运行且噪音低。免停机维护功能保障关键设施持续稳定冷却。AxiEco 200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新能源、工业制造等领域,为户外设备提供可靠散热解决方案,助力全球关键基础设施在恶劣环境中稳定运行。
楚能新能源推出472Ah大容量电池,采用“技术复用 + 产能共享”策略,继承314Ah电池优势,标称能量达1510.4Wh,能量密度195Wh/kg,循环寿命延长至15000次,高温性能卓越。搭载该电池的1500V平台系统电量提升40%,综合成本降低20%以上,可拓展至2000V平台。472Ah电池将于4月25日全球送样,6月30日全面量产,产能超80GWh。楚能凭借自主创新,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助力储能行业迈向“大容量、高电压、超集成”的3.0时代。
2025年4月1日,上海氢能保障基地一期项目氢气充装中心正式投产。该项目由申能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和上海化学工业区合资建设,标志着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投产后,该基地将有力提升本地氢气供应链的可靠性和效率,为氢能交通的部署提供重要支持。
2025年4月1日,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与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伟平在湖北武汉举行会谈,双方就进一步深化水利水电、风光新能源、生态环保、新型储能、数能融合、国际业务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旨在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4月1日晚,由新疆电建承建的粤新吐鲁番高昌区200万千瓦(一期50万千瓦)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基础浇筑圆满完成。这标志着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胜利,为后续风机吊装及风电场并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表现良好,风电与光伏利用率分别达到92.9%和93.4%。从省份来看,上海、浙江、福建、湖南、重庆的光伏利用率达到了100%,而西藏的光伏利用率最低,仅为70%。整体来看,全国新能源消纳情况呈现积极态势,但仍需关注部分地区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200万辆,同比增长12%,蝉联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然而,规模扩张背后也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贸易壁垒、数据合规等诸多挑战。2025年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达74.07亿美元,同比增长5.62%,显示出技术输出深化和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车企正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技术引领、生态共建转变,但出海之路仍需应对诸多复杂问题。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贵金属关税的豁免,终结了一场价值800亿美元的黄金和白银“大迁徙”。此前,由于担心关税风险,纽约期金相对于全球基准价格出现大幅溢价,刺激了大规模套利交易,导致大量贵金属流入美国。豁免政策的出台,使得贵金属市场的溢价迅速蒸发,价差大幅缩窄,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