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智利央行发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受主要矿产产量下滑影响,该国7月经济活动同比增速显著放缓,其中采矿业同比萎缩3.3%,成为拖累整体经济表现的核心因素。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和第二大锂生产国,智利矿业数据的波动持续引发国际市场对大宗商品供应稳定性的关注。
根据央行报告,7月铜、铁矿石及锂三大支柱性矿产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铜产量同比下降2.8%,直接导致采矿业指数下滑。这一数据与智利国家统计局(INE)此前公布的工业产出数据形成印证——7月矿业工业产出指数降至97.2点(2018年=100),为近14个月以来最低值。分析指出,铜矿品位下降、设备维护周期延长以及部分矿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产量的主要因素。以必和必拓旗下埃斯康迪达铜矿为例,该矿7月处理矿石量同比下降6%,铜回收率较去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智利铜产业的结构性挑战正在加剧。8月,智利国家铜业委员会(Cochilco)已将2025年铜产量增长预期从3.2%下调至2.1%,主要基于两大核心矿区的运营压力:全球最大铜矿埃斯康迪达(必和必拓控股)因矿石硬度增加导致开采成本上升,而位于塔拉帕卡大区的科亚瓦西(Collahuasi)铜矿则面临水资源分配争议。该矿由英美资源集团与嘉能可合资运营,其用水许可续期问题已引发当地社区抗议,或影响后续扩产计划。
数据显示,上述两座矿场占智利全国铜产量的近35%,其产量波动对全球铜供应链具有显著传导效应。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在智利数据公布后一度攀升至每吨9,450美元,较年初上涨18%。市场分析机构CRU集团指出,智利矿业生产效率下降或将迫使全球铜市场在2025年前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进而推高新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的长期价格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