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新能源配套
储能领域迎来重要进展——三峡集团吉木萨尔100万千瓦
光伏+20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全钒液流储能一体化项目日前正式启动充电实验。据悉,该项目不仅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工程,更标志着我国在
长时储能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液态电池"首次带电激活
作为项目核心组成部分,
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由80套
独立储能单元构成。在首次实验中,技术人员通过精准调控充电功率,成功激活处于初始状态的钒
电解液系统。项目负责人邓富彬表示:"首套储能单元各项运行参数均符合预期,这为后续大规模调试积累了重要数据支撑。"
与传统
锂电池依赖固态电极储能的原理不同,全钒
液流电池采用革命性的液态储能技术。其工作原理是使含不同价态钒离子的电解液在储罐与电池堆之间循环流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转换。这种独特机制赋予其三大核心竞争力:
超长服役寿命:系统循环次数可达16000次以上,使用寿命突破20年,远超锂电池的2000-3000次循环上限;
本质安全特性:电解液不可燃不爆炸,从根本上规避了热失控风险;
跨时段调节能力:支持4-12小时持续充放电,完美适配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特征。
破解新能源并网世界难题
随着风电、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其间歇性输出特性导致电网面临严峻的"时间错配"挑战。传统储能受限于时长瓶颈,难以实现昼夜功率平衡。而
全钒液流电池的长时间储能特性,可有效存储午间
光伏发电高峰的富余电力,在夜间或阴雨天气平稳释放,使波动性新能源转化为稳定电源。
业内专家指出,该项目投运后年均可消纳1.8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5.6万吨。其示范效应将加速长时储能在"沙戈荒"大基地项目中的推广应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目前,项目团队正加快推进剩余79套储能单元的调试工作,预计年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届时,这座"电力银行"将为新疆准东新能源基地提供全天候灵活调节服务,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树立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