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公用事业厂商AGL能源公司运营负责人Dave Bowly向业界发出警示:构网型电池
储能系统的待机能耗问题正成为影响运营效率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
Bowly强调,在评估电池储能系统性能时,待机能耗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指标之一,但它对电网稳定性和储能项目的长期收益具有深远影响。
待机能耗:储能系统的“隐形成本”
待机能耗指电池储能系统在待机状态(既不充电也不放电)下维持运行所需的能量消耗。Bowly表示,这一指标并非理论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储能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从资产管理角度看,待机能耗可能影响有限,但在电力交易场景下,其经济影响十分显著。”Bowly解释称,“构网型逆变器的待机损耗通常高于传统电网跟踪型逆变器,这需要在项目规划和收益测算中予以重视。”
构网型储能待机能耗的主要来源
Bowly指出,构网型电池储能系统的待机能耗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热管理系统:为维持电池在安全温度范围内运行,需持续消耗能量,以防性能退化或安全隐患。
控制系统:构网型储能依赖复杂控制算法,需持续供电以确保快速响应电网需求。
电池均衡系统:为保持单体电池的一致性,需持续进行能量调整,进一步增加待机损耗。
如何量化待机能耗?
Bowly提到,行业通常采用实测待机损耗(即在一定时间内,因待机导致的荷电状态百分比下降)来评估能耗水平。这一指标可帮助运营商更精准地优化储能系统运行策略,提升整体经济性。
行业呼吁更高效的构网型储能方案
随着构网型储能在电网稳定性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降低待机能耗、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已成为行业关注焦点。Bowly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广泛讨论,多家企业表示正探索创新技术,以减少待机损耗、优化储能资产收益。
结语
待机能耗管理是构网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挑战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和运营优化,行业有望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