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选矿技术

> 输送带张紧机构

输送带张紧机构

400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安徽优程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2024-03-01 14:10:37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辊(1)、输送带(2)、第一弹簧(3)、第二转动辊(4)、第三转动辊(5)、支撑杆(7)、底座(9)、第一支撑柱(13)、第二支撑柱(14)以及驱动电机(1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9)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一转动辊(1),两个所述第一转动辊(1)均通过第二支撑柱(14)与底座(9)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转动辊(1)中的一个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电机(15),所述驱动电机(15)与第二支撑柱(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辊(1)与驱动电机(15)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辊(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转动辊(4),所述第二转动辊(4)通过第一支撑柱(13)与第二支撑柱(1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辊(4)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杆(7),所述支撑杆(7)的外壁套设有第三转动辊(5),所述支撑杆(7)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杆(10),两个所述限位杆(10)的两端均与第二支撑柱(1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7)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所述限位杆(10)内开设有与限位块(8)相适应的滑槽(16),所述支撑杆(7)通过限位块(8)与滑槽(16)的配合与限位杆(10)滑动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杆(10)的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弹簧(3),两个所述第一弹簧(3)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柱(1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7)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16)内壁的底部与顶部均设置有若干个凸块(11),所述滑槽(16)的内壁开设有与凸块(11)相适应的凹槽(17),所述凹槽(17)均位于凸块(11)靠近驱动电机(15)的一侧,所述凸块(11)与凹槽(17)的内壁通过第二弹簧(12)弹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8)呈竖直的半圆形结构且靠近第一弹簧(3)一侧的外表面呈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辊(4)远离与驱动电机(15)传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辊(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动辊(5)轴线所处的竖直面位于驱动电机(15)与第二转动辊(4)之间且更靠近第二转动辊(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弹簧(3)靠近第三转动辊(5)的一端均通过连接环(6)与支撑杆(7)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连接环(6)分别位于第三转动辊(5)的两端。

说明书: 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辅助机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背景技术[0002] 输送带,又称运输带,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广泛应用于水泥、焦化、冶金、化工、

钢铁等行业中输送距离较短、输送量较小的场合。由于输送带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承重变

形,因此长时间使用后输送带会出现松弛的现象,从而造成输送带打滑,降低传送效率,因

此绝大部分的输送带都会装配有配套的张紧机构,张紧输送带的包括调整中心距和利用张

紧轮两种途径,调整中心距即通过增大输送带两端的中心距来张紧输送带,张紧轮是为了

改变皮带轮的包角或控制皮带的张紧力而压在皮带上的随动轮,是皮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当皮带的中心距不能调节时,可以采用张紧轮将皮带张紧。但是,无论现有的输送带张紧机

构,不论原理是调整中心距还是利用张紧轮,在对输送带进行张紧时都需要人工张紧,由于

输送带使用率十分高,因此需要人工张紧输送带的频率也很高,综上所述,一款可以自动张

紧输送带的张紧机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需要频繁地人工手动张紧输送带的问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5] 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辊、输送带、第一弹簧、第二转动辊、第三转动辊、支撑杆、底座、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以及驱动电机,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一转动

辊,两个第一转动辊均通过第二支撑柱与底座转动连接,两个第一转动辊中的一个的一端

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第二支撑柱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辊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

连接,第一转动辊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转动辊,第二转动辊通过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固

定连接,第二转动辊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外壁套设有第三转动辊,支撑杆的两端

均设置有限位杆,两个限位杆的两端均与第二支撑柱固定连接,支撑杆两端均固定连接有

限位块,限位杆内开设有与限位块相适应的滑槽,支撑杆通过限位块与滑槽的配合与限位

杆滑动连接,两个限位杆的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弹簧,两个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柱固

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0006] 优选的,滑槽内壁的底部与顶部均设置有若干个凸块,滑槽的内壁开设有与凸块相适应的凹槽,凹槽均位于凸块靠近驱动电机的一侧,凸块与凹槽的内壁通过第二弹簧弹

性连接。

[0007] 优选的,限位块呈竖直的半圆形结构且靠近第一弹簧一侧的外表面呈弧面。[0008] 优选的,第二转动辊远离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辊。[0009] 优选的,第三转动辊轴线所处的竖直面位于驱动电机与第二转动辊之间且更靠近第二转动辊。

[0010] 优选的,两个第一弹簧靠近第三转动辊的一端均通过连接环与支撑杆固定连接,两个连接环分别位于第三转动辊的两端。

[0011]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0012] 此张紧机构在使用时,首先需要将张紧机构与输送带装配成一体,同时人工进行第一次张紧,使输送带的初始状态保持张紧,在后续的使用中,输送带由于承重而变形松弛

时,第一弹簧可拉动第三转动辊,从而拉紧输送带,达到张紧的目的,由于第一弹簧的拉力

一直存在,因此第三转动辊与第二转动辊间的距离会随着输送带的变形而同步变化,从而

实现自动张紧。

附图说明[001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0014] 图1为此实用新型的正视图;[0015] 图2为此实用新型的俯视图;[0016] 图3为此实用新型的侧视图;[0017] 图4为限位块、凸块以及凹槽的配合图。[0018] 图中:1、第一转动辊;2、输送带;3、第一弹簧;4、第二转动辊;5、第三转动辊;6、连接环;7、支撑杆;8、限位块;9、底座;10、限位杆;11、凸块;12、第二弹簧;13、第一支撑柱;14、

第二支撑柱;15、驱动电机;16、滑槽;17、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0019]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0] 参照图1-4,一种输送带张紧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辊1、输送带2、第一弹簧3、第二转动辊4、第三转动辊5、支撑杆7、底座9、第一支撑柱13、第二支撑柱14以及驱动电机15,底座9

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一转动辊1,两个第一转动辊1均通过第二支撑柱14与底座9转动连接,

两个第一转动辊1中的一个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电机15,驱动电机15与第二支撑柱14固定连

接,第一转动辊1与驱动电机15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一转动辊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转动辊

4,第二转动辊4通过第一支撑柱13与第二支撑柱14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辊4的底部设置有支

撑杆7,支撑杆7的外壁套设有第三转动辊5,支撑杆7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杆10,两个限位杆

10的两端均与第二支撑柱14固定连接,支撑杆7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限位杆10内开

设有与限位块8相适应的滑槽16,支撑杆7通过限位块8与滑槽16的配合与限位杆10滑动连

接,两个限位杆10的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弹簧3,两个第一弹簧3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柱14固定

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7固定连接。

[0021] 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0022] 此张紧机构在使用时,首先需要将张紧机构与输送带装配成一体,同时人工进行第一次张紧,即确定好第三传送辊5的位置后将再将第一弹簧3固定在支撑杆7上,使输送带

2保持在绷紧的状态,在后续的使用中,输送带2会由于承重而变形松弛,造成打滑的现象,

此时第一弹簧3将会拉动第三转动辊5,增大第三转动辊5与第二转动辊4在水平方向上的距

离,从而拉紧输送带,达到张紧的目的,由于第一弹簧3的拉力一直存在,因此每当输送带2

变形松弛时,第三转动辊5与第二转动辊4间的距离就会适当的增大,从而免除了人工张紧

的步骤,实现自动张紧的效果。

[0023] 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可知:[0024] 在输送带装配完成并初次张紧后即无需人工张紧,张紧机构可在输送带工作过程中自动完成张紧,保持输送带正常平稳的工作。

[0025] 进一步的,滑槽16内壁的底部与顶部均设置有若干个凸块11,滑槽16的内壁开设有与凸块11相适应的凹槽17,凹槽17均位于凸块11靠近驱动电机15的一侧,凸块11与凹槽

17的内壁通过第二弹簧12弹性连接,通过凸块11、凹槽17以及限位块8的配合,可在张紧后

固定第三转动辊5,避免第三转动辊5的位置因输送带2的承重而变化。

[0026] 进一步的,限位块8呈竖直的半圆形结构且靠近第一弹簧3一侧的外表面呈弧面。[0027] 进一步的,第二转动辊4远离与驱动电机15传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辊1。[0028] 进一步的,第三转动辊5轴线所处的竖直面位于驱动电机15与第二转动辊4之间且更靠近第二转动辊4。

[0029] 进一步的,两个第一弹簧3靠近第三转动辊5的一端均通过连接环6与支撑杆7固定连接,两个连接环6分别位于第三转动辊5的两端。

[0030] 综上所述,第一转动辊1、第二转动辊4以及第三转动辊5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张紧机构在张紧时需要对抗的力远小于输送带的承重,降低了对第一弹簧3的要求,同时,当第

一弹簧3将第三转动辊5拉动后,凸块11会在限位块8的挤压下压缩第二弹簧12,陷入凹槽

17,使得第三转动辊5可以顺利在滑槽16内滑动,而当输送带2承重过大时,即使会产生与第

一弹簧3相反的拉力作用在第三转动辊5上,凸块11此时也会卡住限位块8,阻止第三转动辊

5的反向滑动,确保输送带2的张紧。

[0031]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

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

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声明:
“输送带张紧机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