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氢能汽车:驶入规模化应用新赛道

氢能汽车:驶入规模化应用新赛道

2025-05-09 12:36:58 来源:法人杂志、迈爱德
470        0
简介: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氢能领域直接投资将达到 5000 亿美元;到 2050 年,氢能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升至 18%,催生出一个规模达 2.5 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一系列利好因素推动着这一领域迈向新的高度。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捷报频传,突破性技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氢能车辆免收高速费试点率先启动,氢能更是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这一系列政策与项目的落地,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辟了重要路径。

氢能汽车:驶入规模化应用新赛道

在技术推广层面,工信部公示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 年版)》中,氢能技术表现亮眼,共有 15 项成功入选。今年以来,四川、山东、河南、广东等地纷纷出台氢能产业支持政策,尤其注重加强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使得氢能技术产业化进程犹如装上了“加速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氢能汽车的推广应用速度将显著加快。

从全球视角来看,氢能市场潜力巨大。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氢能领域直接投资将达到 5000 亿美元;到 2050 年,氢能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升至 18%,催生出一个规模达 2.5 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下,氢能备受各国重视,有望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

德国作为欧盟经济的核心引擎,对氢能产业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与商业化落地。德国博世集团在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 年将聚焦核心业务增长,氢能和智能出行将成为在中国发展的关键增长领域。2023 年,博世已在德国斯图加特和中国重庆开启氢动力模块的生产,中国有望在氢能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此外,韩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也积极推动氢能汽车发展,韩国提出“氢能战略”,美国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加大氢能汽车研发投入,英国和法国政府将氢能纳入清洁能源产业化布局。

日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相对谨慎,过去更关注电动汽车技术,但鉴于电池存在的污染、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近年来也开始考虑研发氢能源汽车。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被誉为“21 世纪终极能源”。氢能源汽车凭借零排放、能源密度高、加氢便利等优势,在长途运输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且能源来源可从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中获取,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与锂电池电动车相比,氢能源汽车在能源储存、来源、密度、充电时间、基础设施和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锂电池汽车使用锂离子电池储存电能,依赖电力网充电;氢能源汽车则使用氢气作为能源,通过燃料电池产生电力驱动车辆,氢气通常通过电解水或从天然气中提取。锂电池能量密度较高,充电时间较短;氢能源汽车氢气储存密度较低,加氢时间较长。在基础设施方面,锂电池汽车可利用现有电力基础设施充电,而氢能源汽车需要建立专门的加氢站网络,且目前氢能源汽车的燃料电池技术成本较高。

事实上,中国在大力发展锂电池电动车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氢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应用。异元汽车产业园落地新疆,总投资额达 100 多亿元,将设立氢能源和汽车产业研究院,打造辐射中亚、西亚的全球化、智能化汽车生产销售中心,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政府一直将氢能技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前已形成涵盖制、储、运、加、用等各环节的完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各地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如山东免征氢能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湖北启动首条规模化应用的氢能重卡高速运输线路,四川宣布氢能源汽车可免费通行高速公路等,这些举措都为氢能汽车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氢能源汽车的发展仍面临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问题以及氢气生产环境影响等挑战。要克服这些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氢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普及,提升其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在全球氢能源汽车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借鉴他国经验,同时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