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马宗义、肖伯律研究员团队在《JMST》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的是增材制造超高强铝合金。这个研究很重要,因为现在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里,用增材制造技术生产铝合金构件很有前景,但高强度铝合金很容易出现裂纹,而且目前的商业铝合金在200到450摄氏度这个温度范围里,没办法用在结构部件上,这就有了技术空白。所以,研究团队就想设计一种高性能的高温铝合金,用在激光粉末床熔化技术上,好填补传统铝合金和钛合金之间的差距。
研究团队采用激光粉末床熔化技术,制备了Al-Fe-V-Si-Sc合金。他们通过调整激光工艺参数,成功制备出了无裂纹且接近完全致密的样品。这个过程的冷却速率特别高,大约在10⁵到10⁷K/s之间,这使得合金中形成了多尺度的相。在粉末制备阶段,他们用气雾化技术制备了预合金化的Al-8.5Fe-1.3V-1.7Si-0.3Sc粉末。在打印过程中,用Renishaw AM400机器来操作,还用高速摄像机监测熔池的稳定性。样品打印出来后,在325摄氏度下人工时效2小时,然后空冷。
为了研究合金的微观结构,他们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比如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探针断层扫描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他们详细了解合金内部的结构。在力学性能测试方面,他们进行了室温和高温拉伸试验,测量了硬度和屈服强度等性能指标。这些测试结果对于评估合金的性能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判断这种合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研究结果很让人惊喜。在熔池中心形成了晶态和非晶态的复合结构,在熔池边界还形成了多种纳米级的析出相。这些结构让合金的强度大幅提升。在室温下,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了865 MPa,屈服强度为649 MPa,这已经是非常高的强度了。而且在20摄氏度到40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合金的高温强度和热稳定性都非常好。这些性能的提升,主要是因为非晶态和晶态的协同变形、高密度的ScV原子团簇、多种析出相的协同作用,以及异质变形诱导硬化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添加Sc元素,有效抑制了热裂纹的形成,同时提高了合金的高温性能。这个研究为高性能铝合金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温应用中,意义重大。通过优化激光粉末床熔化工艺参数,成功制备了无裂纹、高致密的铝合金,这为增材制造技术在复杂构件制造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相关领域的材料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