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钛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构建起完整且成熟的产业链体系。从2024年的相关数据来看,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年,海绵钛产量达到25.6万吨,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7.6%;钛材产量为17万吨,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高达65%。不仅如此,钛材在化工、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应用占比正不断扩大,应用结构愈发优化。当前,钛产业正借助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高端制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在基础材料生产方面,我国海绵钛自给率已接近100%,展现出强大的自主保障能力。钛材年产量更是连续三年保持7%的增速,这体现了产业发展的稳健性。同时,3C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对钛材的需求稳步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应用结构的优化升级。
技术升级是钛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熔炼工艺上,产业积极推进真空自耗电弧炉的大型化进程,以此提升钛合金的纯净度,为高端产品的生产奠定基础。在加工工艺方面,增材制造、超塑成形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复杂部件的精密加工成为可能,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然而,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的挑战。在高端钛材领域,如航空级TC4合金等,仍存在技术瓶颈,部分产品还需依赖进口。而中低端产品则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导致市场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不过,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我国钛产业已取得一定成果,累计发布了84项钛行业国家标准,覆盖了材料生产、检测等各个环节。此外,还积极推动绿色制造标准,促进产业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钛产业协同发展,我国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平台,集中力量攻关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的高性能钛合金技术。积极拓展应用市场,在新能源领域开发氢燃料电池用钛双极板等新型组件,在建筑领域探索钛合金在大型建筑结构中的轻量化应用。同时,加强钛矿资源开发与海绵钛生产的协同,降低产业链综合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