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东莞增益冷链分布式光伏电站新一期项目完成验收并正式并网运行。该项目在冷链物流园区屋顶铺设高效光伏组件,通过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电力高效利用,预计年发电量将超过70万千瓦时。
项目采用最新一代单晶硅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适应冷链物流建筑特点,特别选用了轻量化
铝合金支架系统,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屋顶承重。光伏阵列采用最佳倾角设计,充分结合当地日照条件,提升发电效率。
在电气系统方面,项目配置了多台组串式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符合电网要求的交流电。智能监控平台可实时采集各逆变器运行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系统还具备远程控制功能,运维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掌握电站运行状态。
冷链物流行业具有用电量大、负荷稳定的特点。光伏电站的投运将有效缓解园区用电压力,降低运营成本。据测算,项目所发电量可满足园区约15%的电力需求,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00吨。
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克服了冷链建筑屋面结构复杂、设备密集等困难。通过BIM技术预先模拟安装方案,优化管线布局,确保施工过程不影响冷链设备正常运行。防雷接地系统采用
铜带等材料,严格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分布式光伏在工商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与集中式电站相比,分布式光伏具有建设周期短、就近消纳等优势。特别是对于冷链物流等高耗能企业,
光伏发电不仅能降低用电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绿色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电力系统专家表示,随着
光伏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工商业屋顶光伏项目的经济性日益凸显。智能运维系统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使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5-6年。未来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这类项目的收益模式将更加多样化。
东莞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超过1800小时,具备发展光伏发电的有利条件。增益冷链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当地工商业企业利用自有屋顶建设光伏电站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据悉,周边多个工业园区已开始规划类似项目。
在运营维护方面,项目方建立了专业运维团队,配备红外热像仪等检测设备,定期对光伏组件进行清洁和检查。智能管理系统可自动生成运维报告,帮助管理人员掌握电站运行状况。为确保电网安全,项目还配置了必要的保护装置。
该项目的实施也带动了光伏产业链发展。项目采用的铝合金支架、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均由国内领先企业提供,促进了相关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未来随着发电规模的扩大,项目方计划引入
储能系统,进一步提升电力利用效率。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分布式光伏发电正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东莞增益冷链光伏电站的投运,展示了工商业企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项目的持续运行,其实践经验将为更多企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