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新能源”项目申报指南,其中新型储能技术成为重点支持领域,资助金额高达500万元。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上海对新能源技术的高度重视,更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望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助力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申报指南中,新型储能技术主要涵盖储能电池本体技术以及新型储能系统安全防护与智能测控技术两大方向。储能电池本体技术是新型储能的核心基础,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储能系统的性能和成本。而新型储能系统安全防护与智能测控技术则聚焦于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这对于保障储能系统的可靠运行和高效管理至关重要。
在具体技术指标方面,高性能液流电池技术的考核标准尤为严格。全钒液流电池的额定功率需达到70kW及以上,体积功率密度要达到160kW/m³及以上,储能时长需达到4小时及以上,电堆能量效率需达到80%及以上,系统直流侧效率(含泵耗)需达到76%及以上,循环次数需达到20000次及以上。这些指标不仅体现了对电池性能的高要求,也反映了全钒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储能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研制碱性非钒高性能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并开展MW级示范应用的目标。非钒液流电池系统能量效率需达到75%及以上,响应时间需控制在200ms以内,储能时长同样需达到4小时及以上,循环次数需达到20000次及以上。这些要求旨在推动非钒液流电池技术的发展,降低对钒资源的依赖,提高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智能调控响应时间需控制在20ms以内。这一指标的提出,凸显了新型储能技术在快速响应电网需求、提升电网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在现代电网中,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电网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快速响应的储能系统能够有效平滑功率波动,提高电网的接纳能力和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这一申报指南,不仅是对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的有力支持,更是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引领。通过明确的技术指标和资助政策,上海将吸引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到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中,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不仅有助于上海在新能源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也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