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热+电”双重暴击:58 Ah三元锂电池热失控边界首次被精准锁定

“热+电”双重暴击:58 Ah三元锂电池热失控边界首次被精准锁定

2025-08-13 12:20:52 来源:储能科学与技术
268        0
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队以大容量58 Ah NCM622方形电池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外部加热+持续过充”这一常见却复杂的电热耦合滥用场景。实验首次给出了100 W加热功率下的热失控SOC边界:125 %SOC即进入不可逆失控;并发现低功率预热反而比高功率直热更危险——虽然触发时间更长,但内部能量积聚更充分,最终喷发强度与最高温度均显著升高。成果为储能电站及电动车电池包的安全阈值设计提供了量化依据。
储能集装箱与电动车电池包最怕的,往往不是单一过充,也不是单一过热,而是两者叠加的“电热耦合”——加热板还没烧穿壳体,过充已经把离子“塞”到负极无处安放。熊峰、孔得朋团队在最新一期《储能科学与技术》发表的实验研究,首次把这种“双重暴击”的全过程搬到了实验室:一块58 Ah、148 mm×102 mm×26 mm的NCM622壳电池,1C恒流过充的同时,正面贴上100~500 W可调加热板,全程毫秒级测温、称重与电压采样,完整复现了从“产气鼓包”到“射流火焰”的四幕剧。

实验发现,电热耦合的破坏力并不是简单的“1+1>2”。在100 W“低功率”条件下,电池先经历了长达678 s的“温水煮青蛙”式预热:温度曲线缓慢爬升,电压一路抬升到11.7 V平台,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内部副反应已把能量“攒”到临界点。当隔膜在108.5 ℃瞬间熔融,电池在0.2 s内完成开阀-射火-喷溅三连击,最高温度飙到611.5 ℃,比单一过充整整高出50 ℃,固体颗粒最远喷射距离2.8 m。相反,500 W“暴力直热”虽然触发时间缩短至577 s,却因热量集中于表层,内部反应来不及充分耦合,最高温度反而降至535.4 ℃,喷射强度也明显减弱。

团队首次给出了58 Ah电池在100 W加热+1C过充下的“安全红线”:SOC 120 %时仅鼓包排气,SOC 125 %即发生热失控,SOC 128 %出现剧烈喷发。这意味着在储能预制舱内,若温控失效同时BMS过充保护延迟5 min,就可能把整簇电池推到不可逆的“火场模式”。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功率阈值效应:≤200 W时,过充占主导,电压曲线与单一过充几乎重合;≥300 W时,过热占主导,电压提前跳水。该结论为BMS联合热管理系统的分级预警提供了“功率-时间-SOC”三维阈值表。

论文通讯作者孔得朋教授指出,大容量方形电池在储能场景中的热失控研究长期缺位,而实验恰恰证明“预热越久越危险”这一反直觉现象。下一步,团队将把实验平台扩展到100 Ah+刀片电池与314 Ah储能专用电芯,并引入红外热像与声发射在线监测,目标是在2026年前建立“电池-模组-簇”三级热失控数字孪生模型,为即将落地的百兆瓦级共享储能项目提供安全设计范式。

电热耦合并非简单的叠加效应,而是时间与能量的“共振放大器”。本研究用精准实验画出了58 Ah NCM622的“生死线”:125 %SOC就是失控临界点;100 W预热比500 W直热更危险。结论直接服务于储能集装箱、重卡换电站等高能量密度场景的温控+过充双重阈值设定,也为下一代高安全电池的热管理设计提供了可量化的“红线坐标”。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报名参会

云南 - 昆明
2025年09月25日 ~ 27日
湖南 - 长沙
2025年09月25日 ~ 27日
湖南 - 长沙
2025年09月26日 ~ 28日
河南 - 洛阳
2025年10月15日 ~ 17日
山东 - 烟台
2025年10月24日 ~ 26日
碲产业报告2025
推广

推荐企业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热门资讯
更多+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