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光伏制氢需配置锂电或液流电池平抑功率波动,投资高、占地大、循环效率低。鄂托克旗项目摒弃储能环节,由清华大学电机系联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提出“本征离网”理论:通过宽功率电解槽、自适应纯化装置与AI调度算法,让电解槽实时跟踪光伏阵列最大功率曲线,实现“源-荷”秒级匹配。百千瓦级实验平台已稳定运行超8000小时,系统效率提升6%,故障率下降30%,为兆瓦级放大奠定模型基础。
本期工程装机5 MW光伏阵列,采用双轴跟踪+清扫机器人,年均利用小时数达1900 h;配套3台1.67 MW柔性电解槽,可在20%-120%额定功率内无级调节,单台冷启动时间<30 s;纯化单元使用PSA+膜分离复合工艺,氢气纯度≥99.999%,露点低于-70 ℃。项目取消储能子系统后,电缆、变流器、占地分别减少18%、25%、15%,测算初始投资降至4600万元/万吨H₂,较同规模储能方案下降约22%。
“荷随源动”不等于“盲动”。项目部署边缘计算网关,每100 ms读取一次光伏功率、电解槽温度与氢气压力,通过深度强化学习算法预测未来5分钟功率曲线,提前调节电解槽组串启停,避免氢氧混合风险。同时保留2%额定功率的
氢燃料电池作为应急电源,保障极端天气下关键仪表、阀门不停机,形成“无电池但有备电”的安全闭环。
项目现场将同步建设教育部绿氢学科工程实践平台,面向清华、内蒙古工业大学等高校开放,提供电解槽测试工位、功率模拟器及碳排放在线监测仪。按照规划,每年将培养硕博研究生30名、技术工人100名;研究成果优先在深能北控后续15 MW、50 MW项目中迭代应用,形成“工程—数据—模型—再工程”的闭环创新链。
鄂托克旗5 MW“本征无储能”离网制氢项目的开工,不仅验证了“零储能”绿氢技术的工程可行性,更以投资降本、占地减省、系统简化三大优势,为我国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规模布局离网绿氢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随着柔性电解、智能调度、产教融合的持续推进,中国有望率先在全球实现“光伏直驱绿氢”平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