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与ACWA Power签订沙特延布绿氢/绿氨项目FEED+可转换EPC合同,建成后年产40万吨绿氢、280万吨绿氨;广州工程公司与西班牙公司组成联合体负责前期设计,项目预计2030年投运,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体绿氢/绿氨综合体。
延布项目占地约60平方公里,相当于8400个足球场。4.5 GW电解槽群由碱性+PEM混合路线构成,配套6.5 GW风电和2.0 GW
光伏,绿电直供电解;8000吨/天合成氨装置采用托普索低能耗工艺,氢氮合成压力150 bar,吨氨能耗低于28 GJ,比传统天然气制氨降低35%。此外,项目还配套40万吨/年海水淡化厂、专用10万吨级码头及液氨储罐区,实现“海水—绿氢—绿氨”一体化。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广州工程公司牵头,与西班牙Técnicas Reunidas组成联合体,负责前端工程设计(FEED)并可优先转为EPC总承包。合同金额虽未披露,但业内估算FEED阶段约2.5亿美元,EPC阶段或超70亿美元。广州工程公司表示,将把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的零下40℃电解、大直径液氢球罐等经验“整体打包”输出,实现中国绿氢工程标准首次大规模出海。
项目生产的绿氨70%将出口欧洲与东亚,已与德国、日本多家电厂签订20年期“照付不议”协议,价格挂钩TTF+碳关税减免;剩余30%用于沙特本土化肥及航运燃料。按当前欧洲绿氨溢价90–110美元/吨测算,年产值约30亿美元,IRR预计12%–15%。
国内端,中国石化已建成144座
加氢站、7条“氢走廊”,新疆库车项目年产2万吨绿氢;海外端,延布项目年产能相当于把库车放大20倍。两大枢纽一东一西,形成“陆海联动、内外循环”的氢能供应链,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项目将首次在海外大规模应用中国自研1000 Nm³/h碱性电解槽,单槽能耗≤4.3 kWh/Nm³;海水淡化采用国产低温多效蒸发器,吨水耗电2.1 kWh;液氨储罐使用国产9Ni钢,打破欧洲垄断。设备国产化率预计超60%,带动国内氢能装备出口订单超100亿元。
当延布港的巨型电解槽2030年通电,全球最大绿氢/绿氨综合体将正式投料。这不仅是“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新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氢能工程标准、装备、金融三位一体“走出去”。从库车到延布,中国石化正把“氢能走廊”铺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