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的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会超过1.8亿千瓦,预计能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该政策是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市场化运营,使其逐步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并将对储能产业甚至是整个能源领域带来广泛又深刻的影响。
《方案》首次以国家级专项行动的形式,为2025至2027年新型储能发展制定了清晰目标。1.8亿千瓦的装机规模意味着未来四年内储能装机量将实现数倍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只有大概的3000万千瓦,这些措施都展示了国家强力推动储能建设的决心,将显著拉动电网侧、电源侧及用户侧储能投资,并促进多技术路线协同发展。
《方案》指出,当前储能技术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导,但同时强调需丰富多元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未来除锂电池外,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将迎来更多的示范和商业化的机会。特别是在长时储能和高安全需求的场景中,非锂技术布局更有希望加速,政策鼓励通过试点项目推动技术验证与模式创新。
《方案》多次强调“市场化发展”,着力健全市场机制、商业模式与标准体系。当前储能行业仍面临成本疏导难、盈利模式不清、标准不统一等痛点。政策推动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交易等机制完善,旨在帮助储能项目拓宽收益渠道,提升投资积极性,同时通过标准化工作降低成本并增强系统兼容性。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这在提升电网可靠性与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随着《方案》落地,将逐步形成多样化的储能布局,助力风光储融合、微电网等新业态发展。预计到2027年,实现1.8亿千瓦储能装机并网后,电网对风电、光伏的承载能力将显著增强,有力推动“双碳”进程。
总的来看,《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政策以1.8亿千瓦装机目标和2500亿元直接投资为牵引,推动多技术路线协同并进,破解市场化机制瓶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能源绿色转型。在明确政策指引与市场驱动下,储能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不仅为国内能源转型提供坚实支撑,也为全球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