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
储能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态势。一方面,
宁德时代、亿纬
锂能等头部企业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另一方面,部分跨界企业和中小厂商正面临项目延期、停产乃至关停的困境。
头部企业产能持续攀升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瑞浦兰钧、欣旺达、鹏辉能源、海辰储能等电池企业,相继宣布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值得注意的是,德赛电池近期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显示,公司
储能电芯产线虽已满产,但盈利水平仍待提升,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的现实。
行业洗牌加剧
国际市场上,美国
钠离子电池企业Natron Energy近日宣布关停全部生产基地并启动裁员程序。这一案例折射出新型电池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据了解,该公司此前在美国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设有已投产的制造基地,并曾计划投资14亿美元在北卡罗来纳州建设年产达28GWh的生产基地,主要瞄准电池储能系统市场。但至今年8月下旬,形势急转直下,该公司宣布将永久关闭现有工厂、启动裁员,并进入整体关停程序,其官网现已显示“停止运营”。
国内同样面临深度调整
今年以来,储能行业接连传出项目搁浅消息。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万润新能、海四达、长盈精密、禾迈股份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宣布调整或终止原定的储能项目建设计划。更引人关注的是,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方向的全
固态电池领域也面临发展困境——安孚科技与高能时代合作的300MWh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项目因控股股东股份冻结而被迫暂停。
这一项目原本规划清晰:计划在2027年底前完成家用储能产品样品开发,到2030年底实现大型储能设备的样品验证。如今项目的突然中止,不仅让业内对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产生疑虑,更暴露出新兴技术路线在商业化过程中的脆弱性。
储能市场进入深度洗牌期
当前储能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在市场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一场从技术路线到商业模式的全面重构正在加速进行。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前期资本狂欢和政策刺激下催生的市场泡沫正被快速挤出,行业开始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据行业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全国注册储能相关企业已突破30万家大关。然而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却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头部企业订单饱满、产能全面释放;另一方面,大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正面临生存危机。最新数据显示,已有数万家储能企业处于注销、吊销等非正常经营状态。
行业领军人物、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日前在行业峰会上发出警示:"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行业将迎来残酷的优胜劣汰。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企业的突然退出可能会导致大量'孤儿电站'的出现。"所谓"孤儿电站",即因企业倒闭而无人运维的储能设施,这类设施不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其后续处置责任或将转嫁至社会层面。
随着补贴政策逐步退出,行业竞争逻辑已经发生本质性演变——市场重心正从早期依靠资本驱动的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系统安全性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市场格局重塑过程中,龙头企业展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池制造商,依托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全球化布局,不仅在国内市场保持主导地位,更在欧洲、澳洲、中东、南亚及拉美等海外市场获得重大突破。行业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已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据超过60%的份额。与此同时,
大容量电芯产品的技术创新持续取得关键突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对于中小型储能企业而言,能否在新发展阶段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前景。当前市场环境已经清晰地表明,只有同时具备核心技术积累、精细化运营能力和市场化竞争实力的企业,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行业变革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从欧美到亚太市场,各国储能产业都在经历类似的调整过程。分析人士指出,这种产业重构将推动储能行业逐步迈向成熟化、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在"市场化"浪潮中,中小企业能否保障持续盈利,正成为检验企业生命力的关键指标。唯有掌握核心科技、优化运营效率并具备市场应变优势的企业,方能突破经济周期桎梏,迈入可持续发展的高阶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