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有着高能量的密度和更出色的安全性,这也成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续航短、充电慢和安全焦虑的关键路径。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这项技术特别显眼,不仅体现了欧洲电动化的深度变革,更成为连接中欧产业协作的新纽带,标志着双方可能步入“合资合作2.0时代”。当然,其商业化还是面临成本、标准和回收三大挑战。
欧洲的汽车电动化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时间段。这届慕尼黑的车展上,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等德国车企集中展示了新型电动车型,彰显其重拾全球竞争力的决心。这个转型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紧密融合供应链协同和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在《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的合规要求下,车企正将研发重心转向电池安全和电驱效率等核心领域。
欧洲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持续提升,为固态电池应用创造了空间。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欧盟纯电动车注册量达101.2万辆,市场份额占15.6%;混动车型注册量225.5万辆,占比34.7%。有调研机构指出,消费者疑虑正在消退,但厂商仍需在软件体验和充电可靠性上继续努力。
固态电池按电解液含量可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等类别。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其需求持续增长,使之成为本届慕尼黑车展的“明星技术”。多家欧洲车企如雷诺、里马茨展示了氢燃料电池增程概念车和固态电池单元,体现了能源技术多元化探索,也推动中欧在该领域的合作升级。
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为欧洲市场提供了安全又有效率的新选择。比如中创新航全固态硅基电池能量密度达430Wh/kg,产线已建成并预计可规模化交付;孚能科技计划年底实现中试线投产,2026-2027年小批量装车。
“欧洲的整车技术加上中国的电池方案”,这种合作模式有效降低了研发成本,并助力中国技术通过欧洲市场加速全球化。德国巴伐利亚州官员指出,中国车企在驱动技术、辅助系统及电池创新上进步显著。调查显示,七成德国企业计划加大在华投资,其中研发投入占比最高,打开互补共赢格局。
固态电池产业化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根据发布的《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预测,到2030年全球出货量将达614.1GWh,市场规模跃升到千亿元。这也推动了产业竞争从单一技术转向全链条生态协同。在欧洲,固态电池周围的工业生态布局已得到充分开发。
在这届慕尼黑国际汽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的电池企业PowerCo和美国电池公司Quantumscape,共同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现实生活中的QS固态锂金属电池供电的实车演示。另外,欧洲领先的电池行业公司艾维斯塔已经在比利时、葡萄牙等四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基地,包括3GWh电池组超级工厂、0.5至1GWh固态电池研发中心等。
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优势不仅是在于技术,更体现在完整的产业链上。昆山已经集聚了有清陶能源、可川电子等50多家相关企业;赣锋锂业固态电池也已经试装车,上汽集团未来三年计划在海外车型中落地该技术。智慧芽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布局中数量领先,专利申请已超4.6万件。
固态电池作为推动汽车电动化变革的关键力量,凭借高安全性和长续航优势,在本届慕尼黑国际车展上成为中欧产业协作的新锚点。欧洲市场电动化接受度提升与中国企业技术突破相互促进,推动合作模式升级至联合研发与本地化生产。尽管面临成本高昂、标准不一和回收难题等挑战,但随着全球出货量预计在2030年突破614GWh,产业链生态协同正全面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