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全固态
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记者从中科院物理所获悉,由该所黄学杰研究员领衔,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成功攻克了全固态
金属锂电池中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不良这一世界性难题。7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期刊上。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作为未来
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长期以来面临的关键瓶颈在于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的界面接触问题。传统解决方案需要依赖笨重的外部设备持续加压,但依然无法消除电极界面间的微小孔隙和裂缝,这不仅影响电池寿命,还带来安全隐患。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团队创新性地在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实验表明,这些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会自发迁移至电极界面,形成富碘界面层,如同"智能填料"般自动填补所有间隙,确保电极与电解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
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制备的
全固态锂电池原型,在经历数百次充放电循环后,性能仍保持稳定,远超当前同类产品水平。该技术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材料成本,更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固态电池专家王春生评价称:"这项研究解决了限制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核心问题,为产业化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业界专家指出,该技术突破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
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