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稀土管制背后,几代中国人的逆袭与突围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稀土管制背后,几代中国人的逆袭与突围

2025-10-23 08:57:33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251        0
简介:近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多项稀土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公告,在全球范围内激起千层浪。西方舆论的强烈反应点破了问题的实质:中国此次打出的,是一张结合了“资源底牌”与“技术王牌”的组合拳。
近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多项稀土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公告,在全球范围内激起千层浪。西方舆论的强烈反应点破了问题的实质:中国此次打出的,是一张结合了“资源底牌”与“技术王牌”的组合拳。

许多人误以为中国的优势仅在于地下埋藏的矿石。然而,一个常被忽略的关键事实是: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中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而真正让对手感到“无能为力”的,是中国掌控了全球近90%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

稀土并非一种单一的矿产,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它们通常以共生矿的形式存在,化学性质相近,分离提纯的难度极高。这就好比要将一盒完全混在一起的、颜色极其相近的细沙彻底分开——资源固然重要,但能将它们高效、经济、高纯度地分离出来的技术,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此次管制,精准地指向了这项核心:不仅是稀土产品本身,更是从开采、分离到加工的整套技术、工艺和设备。这正打在了全球稀土产业的“七寸”上。

图片来源:央广网

困局:捧着金饭碗讨饭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点出了中国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但彼时,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尴尬境地。

上世纪60年代,稀土冶炼分离技术被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垄断。在技术封锁下,中国只能低价出口稀土原矿,再高价进口稀土制品。

1972年,52岁的徐光宪在包头矿区拾起一块稀土矿石时,内心充满不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长期只能出口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

同样感到不舒服的,还有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中国科学家。1980年,徐光宪率领中国科学院稀土考察团访问法国时,虽然受到热情接待,但所有萃取剂和工艺参数都被标记为“绝密”,参观关键工厂的请求也被婉拒。

技术壁垒像一堵高墙,将中国隔绝在稀土深加工的大门之外。

图片来源:网络

突围:摇漏斗摇出的世界纪录

转机来自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相近的“孪生兄弟”——镨和钕的任务。这项技术的难度在于,镨和钕的化学性质极其相似,要将它们分离非常困难。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徐光宪,接下了这个硬骨头。

当时国际上主流的离子交换法成本高、纯度低,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求。徐光宪大胆提出使用萃取分离法,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那段时间,徐光宪带领团队白天在实验室里辛勤地“摇漏斗”,晚上则在灯光下潜心钻研串级理论。有人戏称,他们“白天是体力劳动者,晚上是脑力劳动者”。

一周工作80个小时,不问春秋。未知逐渐清晰,徐光宪重新设计了一套化学操作流程,提出了完整的串级萃取法技术。

1974年9月,在代表着中国稀土工业最高水平的稀土三厂,“串级萃取理论”首次实践成功。徐光宪将镨钕分离系数提升至惊人的4,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分离出的稀土元素纯度达到99.99%,领先世界。

从此,国外长期垄断稀土分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图片来源:网络

转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核心技术突破了,但要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还需要另一批人的努力。

1985年4月9日中午12点半,“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一边吃着家里带的盒饭,一边听王震西关于稀土研究的汇报。

彼时,44岁的王震西研制出的烧结“钕铁硼”磁体,磁能积达到38兆高,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美国、加拿大等地的研究机构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

周光召三顾茅庐,力劝王震西留下来创业:“事关国家发展战略,不能再等了。”

王震西应了下来。他用毛笔写下“中国科学院三环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贴在了一间25平方米的实验室门上。

单位的实验室要加固,为了抢时间,王震西带着人将电子所的一间材料仓库清理出一块10多平方米的空地,使用一台上世纪50年代国产的振动台、一台需要经常修理的扩散炉,试制新产品。

冬日,地方太小,大家有时就穿着棉袄在露天的院子里工作,晚上做完实验后边走边讨论,问题没说完,干脆就站在路灯下“开会”。

王震西曾回忆,为了争取市场,他带着员工与客户吃饭,“鞠躬,把头都磕到了桌子上。”他也曾因筹不到资金发愁,一度在杭州西湖边痛哭。科学家的尊严被彻底打碎,但办企业的路满是泥泞。

然而,正是这份坚持,推动中科三环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商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腾飞:从资源大国到产业强国

在中国稀土产业化的进程中,包钢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1959年底,包钢成功炼出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中国稀土工业正式拉开帷幕。1978年,白云鄂博共生矿综合利用被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规划。

方毅副总理率领国家有关部门技术专家,七次到包头组织科技攻关,极大地推动了包头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和中国稀土工业的快速发展。

1981年,方毅第四次到包头调研稀土工作并在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我们要努力成为世界上的稀土大国。”

带着这样的期望,中国的稀土产业开始腾飞。

1986年,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单一高纯稀土开始大量出口。

国际单一稀土价格随之大幅下降,原先长期垄断国际稀土市场的一些国外生产商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这一现象,被国外称为“CHINAIMPACT”。

中国终于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

图片来源:网络

出海:从技术追随到全球布局

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稀土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

盛和资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一家擅长全球化运作的企业,盛和资源的经营活动已遍及亚洲、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

2020年9月18日,盛和资源董事长胡泽松透露,公司与美国基金联合投资了芒廷帕斯矿——美国最大的稀土矿,也是“中国之外最为优质的稀土矿山之一”。

通过资本运作和包销协议,盛和资源实质上控制了该矿的产品流向,使其成为中国稀土供应链的重要补充部分。

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国企业早已在格陵兰岛布局。盛和资源是格陵兰矿业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通过此次交易,盛和资源取得格陵兰科瓦内湾80平方千米稀土不低于60%开发份额的项目开发权。

与此同时,中国稀土企业也在海外建厂。2024年3月29日,金力永磁宣布规划在墨西哥蒙特雷市投资建设工厂,打造年产100万套磁组件的生产线。

而自2020年起,金力永磁就已打入头部玩家——特斯拉的供应链。

图片来源:网络

新征程:从管制到重塑全球规则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稀土产业已经实现了从“管产品”到“管能力”的跨越。

2025年10月,商务部密集发布4份稀土相关出口管制措施公告,内容从资源、产品到技术、设备,范围从境内管控到境外长臂管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稀土出口管控体系。

这些措施全面加强了我国对稀土资源的战略掌控,有力支撑了我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优势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管制不仅限于稀土物质本身,还包括了稀土相关技术。管制覆盖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稀土永磁材料制造、二次资源回收等稀土产业链所有环节的技术及图纸、参数、程序等载体。

中国正在重构全球稀土贸易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

尾声:尊严与梦想

2013年,84岁的周光召突发脑溢血住进北京医院,昏迷不醒。老下属王震西走进病房前来探望。

已经年过70的王震西,站在周光召的床前,一字一句地汇报起中科三环的新业绩,泪流不止。

这是两个男人间独有的告慰,蕴藏着他们的梦。

从何作霖1934年发现白云鄂博稀土矿物,到徐光宪的串级萃取理论;从王震西的中科三环,到包钢的稀土产业化;从当年的技术封锁,到今天的技术管制——几代中国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走完了从技术追赶到全球领先的艰难旅程。

今天,当稀土再次成为全球焦点,我们不应忘记这段充满艰辛与骄傲的历程。在这条稀土之路上,承载着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坚持,中国企业的勇气与坚韧,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在科技自强道路上的尊严与梦想。
         
我感兴趣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报名参会

四川 - 宜宾
2025年10月31日 ~ 11月02日
广西 - 桂林
2025年11月07日 ~ 09日
云南 - 昆明
2025年11月14日 ~ 16日
湖南 - 长沙
2025年11月14日 ~ 16日
碲产业报告2025
推广

推荐企业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热门资讯
更多+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