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车用锂电池作为其核心动力来源,市场需求持续攀升。辽宁省凭借其在锂电池产业的深厚积累,正逐渐将其打造为外贸出口的新引擎。而大连海关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无疑为这一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 年 5 月 13 日,据相关报道,大连海关聚焦车用锂电池出口企业包装箱循环使用诉求,创新推出出口锂电池包装箱循环使用检验新模式,为辽宁省的锂电池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大利好。该模式启动以来,已累计监管出口锂电池包装循环箱 64.3 万箱次,为企业节约成本 1.28 亿元,车用锂电池正成为辽宁省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按照规定,出口锂电池包装需经海关检验后方可使用。大连海关此次创新推出的“企业自检 + 逐批检验 + 抽查检验”出口锂电池包装箱循环使用检验新模式,允许企业重复使用经海关性能检验合格的塑料包装箱装运锂电池出口。这一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企业包装成本,还扩大了辖区新能源产业的聚集效应,为辽宁省的锂电池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实现全过程管理可追溯,大连海关指导企业建成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循环箱信息化管理(ERP)系统。该系统利用电子(RFID)标签作为循环箱唯一身份标识,实时全流程记录历次流转信息、存放位置,实现“一箱一码”全程可追溯。这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也为企业提供了精准的物流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与此同时,聚焦智慧海关建设,大连海关持续对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监管模式进行改进升级。他们与企业共同研发 AI 视觉检测模块,实时对图像进行综合研判,实现逐箱“人机双检”。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还提升了检测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大连海关商品检验处处长郝宁介绍说,“通过对创新举措的升级,企业单月不合格箱次检出率提高了 14%,节约人工成本 25%,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自检效能。此外,我们搭建了‘危险品循环包装监管子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将‘随机抽样’升级为‘风险量化抽样’,进一步降低了循环箱质量安全风险。”
目前,“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检验新模式”已入选国务院减负办“强化企业服务,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入选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创新经验,并获得海关总署自贸创新举措备案。南京、福州、南宁海关已协同启动复制推广工作,落地后将惠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更多锂电池出口企业。
大连海关的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为辽宁省的锂电池出口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全国的锂电池出口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通过优化监管模式、提升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大连海关成功地将车用锂电池打造成了辽宁省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海关部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这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相信会有更多锂电池出口企业受益,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