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有色技术网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矿业科技装备走向智能化

矿业科技装备走向智能化

2023-10-30 11:41:00 来源:科技日报,中国砂石协会,科技日报
479        0
简介:在26日举办的2023(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矿业科技装备走向智能化,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快速进步。
在26日举办的2023(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矿业科技装备走向智能化,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快速进步。

《报告》指出,勘探技术装备向智能化、轻便化发展。企业成为地球物理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重要推动者,主要地球物理装备和软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钻探工艺逐步优化,钻进效率和安全性持续提高。深部钻探技术提升,商用钻探设备可满足3000—5000米地质钻探需求。覆盖区地球化学找矿勘查技术成为地球化学勘探领域攻坚方向。

《报告》显示,5G、无人驾驶矿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装备的应用提高了矿山开发水平。5G技术应用于智能化开采、运输、选冶等多个场景,有效促进了矿山智能化转型。矿山无人卡车实现规模化运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落地超过50个矿区无人驾驶项目,覆盖煤矿、金属矿和砂石骨料矿等场景,运营车辆超过300台。随着全球碳减排逐渐深入,矿卡电动化成为矿山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在资源勘查、流程优化和资产管理等领域得到应用,提高了矿山生产决策效率。


矿业装备


《报告》显示,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大宗矿产与贵金属回收利用技术和模式已较为成熟,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回收利用专利基数大、增长快,资源回收利用率已超过50%。战略性新兴矿产回收利用技术快速发展,但市场化规模不大。锂、稀土回收利用专利基数小、增长快,但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1%。

展望未来,《报告》提出,应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进矿业发展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矿业科技的创新与升级,加快推进数字化矿业和智能矿山建设。

智能矿山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智能矿山概念不清。目前,对智能矿山的理解还较为片面,认为智能矿山是矿山生产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无人化作业,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集约。但智能矿山更多意义体现在各要素要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和协同化管控,并且其运行系统还要具备感知、分析、推理、判断及决策能力。

二是智能矿山建设理念陈旧。我国矿产资源品种多、总量大,但大矿少,中小矿多;露天开采少,矿井开采多;独立矿少,共(伴)生矿多。区域差异性极大,所以智能矿山建设要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实现矿山的智能化建设。但不少矿山在智能化改造建设中照搬照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一矿一策”制定智能矿山建设方案。

三是智能矿山建设体系不成熟。智能矿山建设各环节缺少联动,信息和数据孤立,无法形成体系,而使得单环节的智能化建设效益大打折扣。智能矿山是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与矿山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结合,实现矿山智能化生产和管理的综合系统。对于我国大多数矿山而言,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最大的难点和痛点。

四是智能矿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国家提出把“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采矿行业绿色化转型”作为矿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总体来看,支持政策和支持力度还稍显不足,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矿山企业而言,体系化的智能化建设效益并不足以覆盖建设成本。同时,矿山企业对生存发展难以预期,这也影响了企业升级改造的决策和推进。

五是智能矿山配套产业不完善。目前多是依靠信息化服务的第三方科技企业,除5G矿山技术外,缺少足够实力的科技企业支撑国内矿山智能建设,智能矿山装备制造和生产服务等产业不完善不配套不系统。

智能矿山发展趋势

为引领和规范矿业行业加快推进智能矿山建设,自然资源部组织众多自动化设计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矿山企业等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编制发布了《智能矿山建设规范》(DZ/T 0376—2021)行业标准,成为推动矿山勘查开发全环节自动化智能化应用的重要指引。同时,加大了行业标准的贯标实践工作,有16家企业纳入了自然资源部“智能矿山建设规范试点单位”,通过这些矿山企业的实践示范,必然会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智能矿山建设的典范。另外,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版)》中,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作为重要领域,不少科研机构和矿山企业创新应用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列入这个目录。总体来看,智能矿山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实现矿产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利用为核心目标。从矿山生产实际出发,通过现代化新技术赋能资源开发,以提升矿山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为最终目的,矿山企业需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推动矿山智能化建设是国家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过程中锚定方向,坚持效率提升、资源节约、绿色发展、安全本位。

二是以现代化新技术赋能资源开发。依托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矿石流”,对矿山地质测量、储量管理、开采、选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生态治理等全流程智能化建设进行规范,并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三维、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矿业行业的创新融合应用,打牢矿山数据基础,推动矿山开发全环节自动化智能化应用。

三是提升矿产开采过程智能化控制水平。采用新一代网络、导航、高清视频云计算等共性赋能平台应用,实现精准探测和地质模拟、矿层智能识别、矿产资源精准定位。大力发展无人驾驶、采矿机器人等智能应用,实现井下无人凿岩、铲装、运输远程操控和自动驾驶等。开展开采过程地质建模,提高资源采收率,优化运输环节的故障监测,减少停车能耗。

四是强化矿产资源智能化高效利用与矿区生态保护。推动矿山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提升选矿智能化水平,推进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矿产清洁生产和矿产废弃物有效利用,提升矿山生产对环境的友好性;积极利用各种传感设备、数字智能技术开展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监测,提高生态保护修复效果;加强地质环境探测,利用综合遥感监测技术,感知山坡稳定性,增强山体边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警能力。

五是全面加强矿业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构建矿山数字化运营平台,打通生产勘探、采矿挖掘、选矿和加工再造、矿产销售等全环节智能化管理,提高矿产资源整体储备与调节能力,打造矿产生产和营销的新模式、新网络。聚焦“产运储销”关键环节,通过数字化平台对接下游冶金、建筑、化工等行业原料需求,持续提升协同销售水平。

六是充分考虑矿山实际情况和需求分层次建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在地质条件、资源禀赋、开发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在推进智能矿山建设上没有绝对的范式,智能化程度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可根据智能化应用程度将智能矿山划分为不同级别,矿山企业应该注重整体考量和全盘谋划,把握好自身建设基础和能力,结合矿山现有工艺水平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智能化建设路径,确保矿山企业在智能化建设上取得资源、效益、安全的多赢。

七是矿山智能化建设进程加快。事实证明,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开发效率,已成为实现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条件的矿山企业应在推进智能化建设上主动作为,推进智能油田、智能矿山、智能开采等智能化升级改造,争取作为试点示范企业,带动和引领矿业行业创新与智能化发展。

八是智能矿山建设是在地质与测量、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开发、选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智能协同管控等各方面实现智能化,不仅仅是采矿过程中的自动化和无人化,从而实现矿山利益的最大化、资源利用的合理化、环境保护友好化以及安全生产的最佳化,甚至可以通过对后端市场的分析来自动控制生产与开发,从而让矿山企业获得更多回报。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价格行情
期货
现货

编辑视角
技术跟踪
分析评述

中国有色金属冶金第八届学术会议
推广

推荐企业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热门资讯
更多+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