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采矿技术

> 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的制作方法

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的制作方法

258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临颍县东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3-11-03 13:57:39
一种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钻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

背景技术:

2.打井机主要用于开发地下水资源,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等钻井工作,同时也适用于水文地质勘探、建筑工程、桥梁基础打孔等。打井机的工作方式是泵吸反循环式。其工作原理是: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循环液由沉淀池经回水沟沿着井孔的环状间隙流到井底,此时转盘驱动钻杆,带动钻头旋转进行钻进,由泥浆泵抽吸建立的负压把碎屑泥浆吸入钻杆内腔,随后上升至水龙头,经泥浆泵排入沉淀池,沉淀后的循环液继续流入井孔,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反循环的钻进工作。两翼打井机钻头底部有一个钻尖,在钻孔过程中,钻头不容易保持稳定。

3.专利号为cn201821138997.7,专利名称为用于水井钻机的钻头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井钻机的钻头,包括空心的钻杆、设在钻杆端部的刀座,在所述钻杆另一端设有与打井机驱动杆连接的螺纹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座包括至少两片侧翼,在所述侧翼上均设有刀尖,所述刀尖端部为平头,所述刀尖间分离形成导流槽,在相邻两个所述侧翼的同侧面的外侧边分别设有凸台和向所述侧翼边缘倾斜的斜面,在所述凸台上设有合金刀头;还包括多个钻叶和护圈,所述钻叶围设在所述钻杆外围,所述钻叶一端固定在钻杆上,另一端固定在护圈上。

4.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但是侧翼与钻叶为分体结构,零件较多,装配较繁琐,生产效率较低并且钻进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解决上述侧翼与钻叶为分体结构,零件较多,装配较繁琐,生产效率较低并且钻进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包括空心的钻杆,钻杆顶部安装有螺纹接头,钻杆的底部安装有刀座,刀座包括至少三个沿钻杆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侧翼,侧翼的上部内侧固定在钻杆上,侧翼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侧翼的外侧面从上至下依次设友有水平面、第一倾斜面、竖直面及第二倾斜面,第一倾斜面的顶端比第一倾斜面的底端靠近钻杆,第二倾斜面的底端比第二倾斜面的顶端靠近钻杆。

8.当侧翼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一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为a,a的范围为40

°?

45

°

;第二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为b,b的范围为55

°?

60

°



9.侧翼倾斜固定在钻杆上。

10.侧翼的数量为三个,侧翼的中心面与钻杆轴线的夹角记为c,c的范围为15

°?

20

°



11.侧翼的下部内侧设有焊接面,侧翼的焊接面抵接在相邻的侧翼的后侧并焊接在一起。

12.侧翼内侧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固定面、开口指向钻杆的弧形面及与第二倾斜面平行的第三倾斜面,焊接面设置在第三倾斜面的底部。

13.刀座的底部固定有定位刀头。

14.定位刀头的钻孔直径小于刀座第二倾斜面中部的钻孔直径。

15.侧翼的外侧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

16.本实用新型减少零件数量,装配较简单,提高生产效率,钻进稳定性较好,刀座包括至少三个沿钻杆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侧翼,增强了钻孔效果,侧翼的上部内侧固定在钻杆上,侧翼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一起,增加钻孔的稳定性,侧翼的外侧面从上至下依次设友有水平面、第一倾斜面、竖直面及第二倾斜面,第一倾斜面的顶端比第一倾斜面的底端靠近钻杆,便于将刀座从钻孔中提出,第二倾斜面的底端比第二倾斜面的顶端靠近钻杆,钻孔直径从下至上依次变大,便于钻孔,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之间设有竖直面,用于修孔。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钻杆与刀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侧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图3所示,一种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包括空心的钻杆2,钻杆2顶部安装有螺纹接头1,钻杆2的底部安装有刀座,刀座包括至少三个沿钻杆2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侧翼7,在本实施例中,侧翼7的数量为三个,侧翼7的上部内侧固定在钻杆2上,侧翼7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侧翼7的外侧面从上至下依次设友有水平面3、第一倾斜面4、竖直面5及第二倾斜面6,第一倾斜面4的顶端比第一倾斜面4的底端靠近钻杆2,第二倾斜面6的底端比第二倾斜面6的顶端靠近钻杆2。

21.当侧翼7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一倾斜面4与水平面3的夹角记为a,a的范围为40

°?

45

°

;第二倾斜面6与水平面3的夹角记为b,b的范围为55

°?

60

°



22.侧翼7倾斜固定在钻杆2上,便于钻孔。

23.侧翼7的数量为三个,侧翼7的中心面与钻杆2轴线的夹角记为c,c的范围为15

°?

20

°

,便于侧翼7的下部抵接在一起。

24.侧翼7的下部内侧设有焊接面10,侧翼7的焊接面10抵接在相邻的侧翼7的后侧并焊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侧翼7的焊接面10抵接在顺时针相邻的侧翼7后侧。

25.侧翼7内侧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固定面13、开口指向钻杆2的弧形面12及与第二倾斜面6平行的第三倾斜面11,焊接面10设置在第三倾斜面11的底部,侧翼7整体呈c型。

26.刀座的底部固定有定位刀头8,侧翼7的底部设有平头刀尖,便于将定位刀头8焊接在刀座的底部,定位刀头8用于预先定位钻孔,减少刀座的磨损,当定位刀头8磨损严重时,只需要更换定位刀头8。

27.定位刀头8的钻孔直径小于刀座第二倾斜面6中部的钻孔直径,便于定位,子本实施例中,定位刀头8的中部设有开口向下的u型槽。

28.侧翼7的外侧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9,便于钻孔。

29.本实用新型减少零件数量,装配较简单,提高生产效率,刀座包括至少三个沿钻杆2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侧翼7,增强了钻孔效果,侧翼7的上部内侧固定在钻杆2上,侧翼7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一起,增加钻孔的稳定性,侧翼7的外侧面从上至下依次设友有水平面3、第一倾斜面4、竖直面5及第二倾斜面6,第一倾斜面4的顶端比第一倾斜面4的底端靠近钻杆2,便于将刀座从钻孔中提出,第二倾斜面6的底端比第二倾斜面6的顶端靠近钻杆2,钻孔直径从下至上依次变大,便于钻孔,第一倾斜面4与第二倾斜面6之间设有竖直面5,用于修孔;在钻孔过程中,定位刀头8预先定位钻孔并预先钻进钻孔内,刀座逐渐钻进钻孔并修孔。

30.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包括空心的钻杆,钻杆顶部安装有螺纹接头,钻杆的底部安装有刀座,其特征在于:刀座包括至少三个沿钻杆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侧翼,侧翼的上部内侧固定在钻杆上,侧翼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侧翼的外侧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水平面、第一倾斜面、竖直面及第二倾斜面,第一倾斜面的顶端比第一倾斜面的底端靠近钻杆,第二倾斜面的底端比第二倾斜面的顶端靠近钻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其特征在于:当侧翼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一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为a,a的范围为40

°?

45

°

;第二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为b,b的范围为55

°?

60

°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其特征在于:侧翼倾斜固定在钻杆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其特征在于:侧翼的数量为三个,侧翼的中心面与钻杆轴线的夹角记为c,c的范围为15

°?

20

°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其特征在于:侧翼的下部内侧设有焊接面,侧翼的焊接面抵接在相邻的侧翼的后侧并焊接在一起。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其特征在于:侧翼内侧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固定面、开口指向钻杆的弧形面及与第二倾斜面平行的第三倾斜面,焊接面设置在第三倾斜面的底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其特征在于:刀座的底部固定有定位刀头。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其特征在于:定位刀头的钻孔直径小于刀座第二倾斜面中部的钻孔直径。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其特征在于:侧翼的外侧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

技术总结

一种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包括空心的钻杆,钻杆顶部安装有螺纹接头,钻杆的底部安装有刀座,刀座包括至少三个沿钻杆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侧翼,侧翼的上部内侧固定在钻杆上,侧翼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侧翼的外侧面从上至下依次设友有水平面、第一倾斜面、竖直面及第二倾斜面,第一倾斜面的顶端比第一倾斜面的底端靠近钻杆,第二倾斜面的底端比第二倾斜面的顶端靠近钻杆。本实用新型减少零件数量,装配较简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宋雪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临颍县东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3

技术公布日:2022/4/13
声明:
“打井用正反循环钻头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