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于5月16日正式启动对进口金属硅的双反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哥拉、澳大利亚、老挝和挪威等国的相关产品。此次调查由美国本土企业FerroglobeUSA和MississippiSilicon联合发起,指控上述国家的金属硅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获得政府补贴。
金属硅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广泛应用于
铝合金、半导体和
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等领域。美国市场每年消耗约30万吨金属硅,其中进口产品占比超过60%。此次调查涉及的进口来源国中,澳大利亚和老挝近年来显著提升了金属硅出口量,其产品价格较美国本土产品低15%-20%。
调查程序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在45天内作出初步损害裁定,商务部则需在140天内公布反补贴初裁结果,235天内完成反倾销调查。若最终认定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美国可能对相关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税率预计在20%-50%之间。
挪威作为欧洲主要金属硅生产国,其出口产品以高纯度著称。挪威工业联合会表示,该国金属硅生产完全遵循市场规则,不存在政府补贴情况。澳大利亚贸易部门则指出,其金属硅价格优势源于丰富的硅石资源和先进的冶炼技术。
中国虽未列入此次调查名单,但作为全球最大金属硅生产国,其产业动向备受关注。2024年中国金属硅出口量达80万吨,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此次调查可能导致部分国际采购订单转向中国市场。
在冶炼技术方面,金属硅生产属于高耗能行业。挪威和澳大利亚等国通过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相比之下,美国本土企业面临较高的能源和环保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美国铝业协会对此次调查表示支持,认为公平贸易环境有利于保障本土制造业利益。但部分下游用户企业担忧,加征关税将推高铝合金等产品的制造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尤其关注事态发展,因为金属硅是
光伏硅料的关键原料。
全球金属硅市场近年来呈现供过于求态势。随着中国新疆、云南等地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国际市场硅价已从2023年的每吨3000美元降至目前的2200美元左右。此次调查可能重塑全球贸易流向,促使出口企业调整市场策略。
国际商会金属硅分会呼吁各方通过对话解决贸易争端。该组织强调,金属硅作为基础工业材料,其供应链稳定对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建议建立多边协商机制,避免单边贸易措施对产业链造成过度冲击。
美国商务部表示将依法开展调查,确保程序透明公正。最终裁决预计在2026年初作出,期间将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分析认为,此次调查结果不仅影响相关国家出口企业,也可能改变全球金属硅产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