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最新统计显示,今年4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仅为954吨,较去年同期下降74%。1至4月累计进口量9304吨,同比减少31.4%。这一数据反映出国内光伏原料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多晶硅作为
光伏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其供需动态直接影响整个
新能源产业链。进口量的大幅缩减,主要源于国内多晶硅产能的持续释放。近年来,随着新疆、内蒙古等地新建产能陆续投产,国内多晶硅自给率已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海外多晶硅生产商受能源成本上涨等因素制约,市场竞争力有所减弱。
在金属硅原料方面,国内供应同样呈现增长态势。作为多晶硅的主要生产原料,金属硅的稳定供应为下游光伏制造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云南、四川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的金属硅企业正逐步扩大产能,进一步降低了光伏产业链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国际市场方面,欧洲多晶硅厂商正面临能源价格波动的持续压力。部分企业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导致出口量缩减。而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限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晶硅的国际贸易流向。
从需求端来看,全球光伏装机量仍保持增长趋势。国际能源署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有望突破400GW。这一背景下,多晶硅市场的供需关系或将迎来新的平衡点。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多晶硅进口量的变化是光伏产业本土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内企业在提纯技术和能耗控制方面不断突破,未来多晶硅市场的竞争格局还将持续演变。这一过程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影响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