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推出新举措。省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对自然人、非自然人及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推进电力就近就地消纳。这一政策调整旨在提升光伏发电利用效率,优化区域能源结构。
根据征求意见稿,安徽省将对不同规模光伏项目实施差异化管控。6兆瓦以下地面光伏电站继续按集中式项目进行规模管理,而分布式光伏项目则细分为自然人、一般工商业和大型工商业三类。其中,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原则上采用全额自发自用模式,在用户负荷发生显著变化时,可申请转为集中式电站管理。
在消纳机制方面,安徽省创新性地提出"暂不设定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年自发自用电量比例"的政策。这一灵活措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更大空间,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光储协同"和"柔性负荷调度"等技术手段提高自发自用比例。
铝合金材质的轻量化光伏支架和高效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整体性能。
针对不同用户的负荷特性,安徽省提出差异化解决方案。对于负荷稳定的工业园区,推荐采用全额自发自用模式;对用电波动较大的商业设施,则允许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并参与省内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这种分类指导方式有助于提高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在技术标准方面,安徽省特别强调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所有项目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光伏组件和支架系统,其中铝合金支架因具有耐腐蚀、重量轻等优势,成为推荐选择。同时,配套
储能设施的配置标准也在征求意见稿中得到明确,为光储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市场反应显示,新政策受到
光伏行业普遍欢迎。多家光伏企业表示,分类管理和就近消纳原则将有效降低项目开发难度,提高投资回报率。特别是在工商业领域,分布式光伏与储能系统的结合,既能提高自发自用比例,又能为用户节省电费支出,实现双赢。
安徽省作为光伏产业大省,拥有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从
多晶硅材料到铝合金支架,从光伏玻璃到逆变器设备,省内企业可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此次政策优化将进一步刺激本地光伏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在实施保障方面,安徽省能源局将建立分布式光伏项目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项目运行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政策。对于采用新型技术或创新模式的项目,将在并网审批、电力交易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此次政策调整也体现了安徽省在能源转型方面的积极探索。通过优化分布式光伏管理机制,不仅能够提高清洁能源占比,还能促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升。特别是在铝合金轻量化支架、高效逆变器等关键技术应用方面,安徽省项目有望成为行业标杆。
未来,安徽省将继续完善分布式光伏发展政策体系,重点支持光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创新模式。随着政策落地和项目实施,安徽省分布式光伏发展将进入新阶段,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