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应用取得新突破。洛阳交投集团公交六分公司柔性支架光伏项目于近日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该市首个集"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于一体的公共交通新能源项目投入运行。该项目创新采用柔性支架技术,为城市公共交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样本。
该项目位于公交六分公司场站内,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设容量1.95兆瓦。项目采用轻量化
铝合金支架系统,配合高强度不锈钢连接件,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快速安装。与传统固定式光伏系统相比,柔性支架技术具有更好的抗风性能和更低的材料消耗,特别适合公共交通场站等大跨度空间的应用场景。
在技术方案上,项目团队针对公交场站特点进行了专项设计。光伏组件采用双玻结构,配合铝合金边框,既保证了25年以上的使用寿命,又满足了公共交通设施的安全要求。支架系统采用预应力张拉技术,通过不锈钢索网实现组件固定,这种创新结构使单位面积材料用量减少约30%,同时提高了系统的抗震性能。
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0吨。所发电量将优先满足公交场站日常运营用电需求,包括充电桩、维修车间、办公区域等用电负荷。多余电力将接入城市配电网,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消纳。
作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该工程还配备了储能系统。储能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扩展容量。在电网用电高峰时段,储能系统可释放储存的电能,减轻电网压力;在
光伏发电充足时段,多余电力可存入储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洛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是推动公共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实践。柔性支架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后续在其他公交场站推广光伏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三年内,该市计划在主要公交枢纽和停车场推广类似项目,预计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0兆瓦。
从全国范围看,公共交通设施与光伏发电的结合正成为新趋势。北京、深圳等城市已陆续在公交场站、地铁车辆段等场所建设光伏项目。洛阳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柔性支架技术与源网荷储一体化理念相结合,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针对公交场站频繁车辆进出的特点,设计了特殊的防撞保护措施;为适应北方气候特点,选用了耐低温性能优异的
铝合金材料和特殊涂层不锈钢件;针对场站夜间照明需求,开发了智能光储联动控制系统。
该项目的投运还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按照当前电价计算,项目年收益可达100万元以上,投资回收期约6-8年。同时,
光伏车棚的建设改善了场站工作环境,为公交车辆提供了遮阳防雨的保护,延长了车辆使用寿命。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正逐步向"零碳场站"目标迈进。洛阳项目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合理利用场站空间、采用创新技术方案,公共交通领域完全可以在不影响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更多城市推广应用,为交通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新路径。
未来,洛阳交投集团还计划将该项目经验推广至其他分公司,并探索光伏发电与电动公交车充电、智能调度等系统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优化技术方案和运营模式,打造更具示范效应的公共交通新能源应用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