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全钒液流电池凭借本质安全、长时可靠等特性,赢得了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不过,其商业化进程仍面临“初始成本过高”的核心挑战。2025年,锂电池储能中标价已接近0.4元/Wh,相比之下,液流电池亟需突破成本瓶颈。作为新型储能领域的重要技术路线,全钒液流电池是一条具备潜力的百亿赛道,如今迎来了关键的降本窗口期。
我们看到,各环节正逐步突破降本边界。根据星辰新能的详细测算,随着技术进步及规模化生产的实现,全钒液流储能系统成本有望下探到0.7元/Wh。这为全钒液流电池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希望,也意味着其在降低成本方面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望逐步缩小与锂电池储能的成本差距。
当液流电池翻越“价格”和“效率”这两座大山,必将迎来产业的春天。降本增效是一个全产业链协同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产业链建设、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迭代突破等方面共同发力,快速精准地突破效率与成本的边界。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全钒液流电池产业的发展。
当前国内4小时全钒液流储能系统成本仍保持在2元/Wh以上。据星辰新能测算,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及规模效应带动,到2027年(中期目标)行业将迈入“1.5元时代”,2030年有望突破1元大关。随着储能时长增加,功率成本将进一步摊薄,最终实现0.7元/Wh的终极目标。
围绕电解液、电堆、系统集成三大降本关键要素,我们来看看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的降本路径。电解液作为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的“能量载体”,现阶段占据总成本50%的比重,是降本攻坚的核心战场。其成本结构主要受钒原料价格、电解液利用率及电解液摩尔浓度三大关键因素支配。星辰新能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在这三个维度实现电极液降本提效的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