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我国负极材料市场延续了增长势头,尤其是人造石墨领域表现突出。据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锂电负极材料产量达到130.25万吨,同比增长34.7%。在这一增长趋势中,杉杉科技和贝特瑞等企业表现尤为亮眼。
杉杉科技:在人造石墨领域,杉杉科技出货量稳居行业前列,占负极行业总出货量的21%。该公司同时推进云南和芬兰两地新产线,进一步完善其全球供货体系。
贝特瑞:贝特瑞继续稳居行业领先阵营,其2024年全年负极材料出货量为43万吨,2025年上半年延续高位运行态势。
中科星城:2024年公司负极板块营收达51.93亿元,同比增长14.9%;2025年上半年,旗下星城石墨出货量23,545吨,同比增长211%。
尚太科技与凯金新能源:这些企业通过合理调配生产计划与出货节奏,市场占比较去年同期实现显著提升。
江西紫宸:尽管在产销排名上略有下滑,但通过客户群的优化调整,整体负极业务已呈现向好态势。
人造负极材料的市占率已升至92%,较去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天然石墨材料则遭遇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萎缩,同比产量下滑15%,且应用端正从中高端
动力电池中加速退出。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产业链整体进入了“以电池端性能诉求为牵引”的新阶段,整车企业和头部电池厂商对高性能人造材料的需求增加。
在传统人造石墨继续主导的同时,新型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度也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明显突破。CVD工艺硅基负极的出货增长显著,成为部分高端车型的优选。
硬碳材料也借助
钠离子电池的放量迈过了瓶颈期,一批高首效、高比容量、低膨胀系数的硬碳产品进入规模验证阶段。
2025年上半年,我国负极材料市场在需求支撑与成本博弈中推进,细分品类表现分化。杉杉科技和贝特瑞在人造石墨领域表现强劲,中科星城、尚太科技、凯金新能源等企业通过精准把握市场趋势,市场占比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尽管江西紫宸在产销排名上略有下滑,但通过客户群优化调整,整体负极业务呈现向好态势。随着钠电产能的逐步释放,回收处理问题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