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和材料最新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在光伏导电浆料领域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4.3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87个百分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1亿元,同比降幅接近四成。这一业绩表现反映出光伏产业链中游企业当前面临的市场压力。
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与
白银价格波动密切相关。作为光伏银浆的主要原材料,白银价格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空间。2024年白银价格出现阶段性大幅上涨,为企业带来额外利润空间。而进入2025年后,白银价格趋于平稳,这使得企业难以维持同样的利润水平。
从季度数据看,第二季度的经营压力更为明显。当季营业收入34.41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9.72%。净利润仅9100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缩水近六成。这一变化趋势反映出
光伏行业季节性波动特征,也表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正在深化。
现金流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9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26亿元继续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下游客户面临成本压力,导致银行承兑付款比例上升。光伏产业链的整体资金周转压力正在向上游材料环节传导。
光伏导电银浆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64.35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绝对比重。但该业务毛利率呈现下滑趋势,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压力的双重影响。为应对这一局面,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高效低成本的新型浆料产品投放市场。
在研发投入方面,上半年支出3.4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34%。虽然投入金额同比有所下降,但公司依然保持技术创新的节奏。在核心材料领域,通过高活性电子级球形银粉的量产化应用,有效提升了TOPCon系列银浆的产品性能。
全球光伏市场持续扩张为银浆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N型电池技术路线日益普及,市场对高性能银浆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聚和材料的产品线覆盖P型PERC、TOPCon、HJT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导电浆料需求,并积极布局BC和
钙钛矿等新兴技术领域。
从市场格局看,光伏银浆行业的集中度正在提升。技术门槛的不断提高促使行业向头部企业集中。聚和材料通过提升银粉自供比例、优化生产工艺等措施,努力维持市场竞争力。上半年公司光伏导电浆料出货量超过930吨,其中第二季度出货量环比增长超过10%。
股东结构方面,公司股权相对分散。实际控制人刘海东持股11.20%,前十大股东中还包含多家投资机构和基金。这种股权结构反映出市场对公司长期发展的持续关注,也意味着经营决策需要平衡多方利益。
面对当前经营压力,聚和材料正采取多重应对措施。除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外,公司着力提升运营效率,控制成本增长。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应对白银等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在销售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第二季度海外出货占比已超过10%。
光伏产业的技术迭代仍在持续推进。TOPCon电池产能快速扩张,BC、钙钛矿等新型电池技术逐步成熟,为导电浆料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聚和材料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布局,将成为未来业绩恢复的重要支撑。
从长远看,光伏银浆行业的发展与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紧密相关。尽管短期内面临经营压力,但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如何在产业调整期中保持技术领先和财务稳健,将成为聚和材料管理层面临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