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近期发现金伯利岩,并在选矿样品和钻探岩芯中选出138粒金刚石,实现零的突破。这一发现为研究该地区深部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自然资源部近日召开“十五五”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思路研讨会,专家围绕矿产资源安全、开发与保护、陆海资源统筹等议题展开讨论,旨在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中国矿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通威股份与巴基斯坦三家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签约650MW光伏组件供应协议,其TNC-G12/G12R高效组件成合作亮点。巴基斯坦虽有丰富日照资源,但长期依赖传统能源,面临电力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光伏作为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通威凭借技术实力,为巴基斯坦定制解决方案,其TNC-G12/G12R组件通过严苛测试,展现卓越性能。同时,通威推出基于TNC 2.0技术的组件,革新升级,提升全生命周期发电效能,为全球市场提供高价值光伏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中取得显著成果,2024年新增铁矿石资源5.91亿吨、金矿资源80.6吨、钼矿资源5.24万吨。通过绿色勘查装备技术的应用,内蒙古在矿产资源增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双赢。
3月3日,中船风电(通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中船通辽市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通过备案。该项目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19.4亿元,其中自有资金1.14亿元,银行贷款18.26亿元。建设规模包括生物质气化装备和年产18万吨甲醇合成装置,配套建设生产车间等设施。此前,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53亿元,包含72000Nm³/h电解水制氢系统,此次调整后,总投资减少9.13亿元,取消了电解水制氢系统。
2025年初,全球矿业勘探活动呈现复苏态势,黄金项目表现尤为突出。尽管融资环境依然严峻,但黄金、铜等金属价格的上涨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多个重要项目取得进展,显示出矿业勘探的强劲势头。
澳大利亚企业Energy Australia在维多利亚州东南部的Hazelwood North建设350MW/1400MWh的Wooreen电池储能项目,投资超7亿澳元。该项目由Zenviron负责建设安装,芬兰瓦锡兰提供电池储能系统及相关服务。储能项目能为23万户家庭供电四小时,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其位于燃气发电厂附近,便于融入电网,预计2027年运营,早于附近2028年关闭的燃煤发电厂。
菲律宾计划通过立法禁止原矿出口,以推动下游采矿业发展,但该政策面临经济依赖、基础设施不足、利益集团掣肘等多重挑战。与印尼的成功经验相比,菲律宾在资源禀赋、政策执行力和国际合作模式上存在明显差距,产业升级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威海兴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电池铝箔项目近日投入试生产,计划于3月底完成设备调试并正式投产。该项目位于魏桥(威海)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产品将供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关键材料支持,推动铝精深加工产业的创新发展。
近日,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中能建(敦煌)200兆瓦风电项目。该项目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夹湖,计划安装32台单机容量6.25兆瓦的中船海装塔筒,总装机容量200兆瓦。建成后,预计年上网电量约5.65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17.04万吨,对敦煌市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强市”建设意义重大。此次中标展现了酒泉新能源公司在西北地区风电项目的良好履约能力,后续公司将统筹安排,确保项目按时优质完成,进一步提升“四局装备”品牌影响力。
3月3日,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此次合作旨在推动铝基材料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铝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助力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月3日,云南省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通知,公布2025年第一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此次共175个项目,总装机1448.905万千瓦,包括光伏项目143个,装机1203.4万千瓦;风电项目32个,装机245.505万千瓦。通知要求规范资源配置,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调度监测,推动项目按期投产,并按装机10%配置调节资源,可通过购买共享储能服务等方式实现。该批项目体现产业政策导向,支持“水风光一体化”发展,落实“两新”产业政策,推动光伏制造与融合,以及火电与新能源联营发展。
3月1日,云南省发布了2025年第一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共包含175个项目,总装机容量1448.905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143个,装机1203.4万千瓦;风电项目32个,装机245.505万千瓦。楚雄州的项目涉及9个县(市),装机120.36万千瓦。武定县的万德光伏发电项目也在其中,装机容量10万千瓦,预计投资6亿元,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对优化能源结构、助力“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广投北海绿色生态铝项目一期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建成投产,总投资约159亿元,规划建设年产200万吨氧化铝、20万吨高品质再生铝及60万吨精深加工项目。二期项目总投资约172亿元,涵盖氧化铝、车用散热器复合材料、高精动力电池铝箔坯料等领域。该项目将推动北海铝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型。
广州市近日发布电力供应保障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将超过500万千瓦。通过推动多场景光伏开发与建设,广州致力于提升绿色能源占比,优化电力供应结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达沃斯论坛上,宁德时代联席董事长潘健透露,公司今年有望敲定欧洲第四座电池工厂,并继续采用与车企合资的模式。目前,宁德时代在欧洲已有三座工厂,包括德国的14GWh工厂、匈牙利的100GWh工厂以及与Stellantis合资的50GWh磷酸铁锂工厂。从独资到合资的转变,旨在与当地车企深度合作,应对欧洲电池制造业的技术挑战和法规要求。同时,欧洲车企在碳排放法规和供应链不完善的压力下,对外部合作需求迫切。
锂金属电池因超高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有力竞争者,但电解液稳定性和安全性仍是难题。传统碳酸酯类电解液难以兼容锂金属负极,提高浓度虽能改善稳定性,却增加成本、降低低温性能,并可能引发热失控。而基于分子锚定概念设计的电解液,通过氢键形成稳定复合物,减少了活泼阴离子,提升了热力学稳定性,且在高电压正极表面形成更薄更稳定的界面膜。这种设计为未来电池电解液的分子工程提供了新方向。
2月28日,汉驰新材高性能铝材项目在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正式开工。该项目计划投资3.6亿元,打造年产能5000吨的高性能铝基材料生产基地,产品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无人机、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及手机轻量化等领域。通过引入碳纳米管渗透技术,汉驰新材致力于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更轻、更强、更耐用的铝基材料解决方案。
2月27日,广西宏盛铝业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再生铝工业产品高端智能化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在平果市正式奠基。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5亩,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专注于铝合金型材、铝合金锭及铝制品的研发与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易拉罐及其他废铝资源,将推动平果市从传统铝产业基地向现代化绿色智造集群转型升级。
阿坝铝厂近日宣布,其铝线杆连铸连轧生产线调试成功,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该生产线集成了连铸、连轧、收线等多种工艺,可生产普通、高导电、高强度电工圆铝线杆,年产能预计达5万吨。这一成果标志着阿坝铝厂在高导电铝材领域迈上新台阶,为未来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延伸奠定基础。
3月1日,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铝合金高值化循环利用项目在烟台市春季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正式开工。该项目将新建2条资源回收及铝锭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年产铝锭24万吨,进一步推动铝合金高值化利用和绿色制造发展。
海南矿业近日宣布,其投资建设的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冶金段已成功完成投料试车。该项目已完成全部土建工程及设备安装,预计2025年4月正式投产并下线合格产品。这一进展标志着海南矿业在新能源材料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为国内锂电产业链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江西省新余市锂盐产量达20.4万吨,同比增长30.5%。作为中国重要的锂动力与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新余市通过引进下游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赣锋锂业为龙头,新余市已形成完整的锂电产业链,集聚上下游企业超70家,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逐步成型。
宁德时代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5号超级工厂项目近日正式封顶,预计2025年8月投产。该工厂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布局4条国际领先的新能源电池生产线,年产能达25GWh动力电池。作为宁德时代全球布局中的最大单体项目,福鼎基地的投产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内蒙古能源集团达拉特旗防沙治沙50万千瓦光伏一体化一期项目于近日正式开工。该项目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总投资约25亿元,占地面积约1.5万亩,计划建设50万千瓦光伏发电设施。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8亿千瓦时,不仅助力能源转型,还将有效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甘肃省发改委近日公布了2025年省列重大建设项目名单,其中光伏相关项目达19个,涵盖光伏发电、光伏玻璃、多晶硅及光伏组件制造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甘肃光伏产业链,推动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甘肃省发改委近日公布了2025年省列重大建设项目名单,其中锂电相关项目占据三席,包括景泰县锂动力电池复合铜箔项目、张掖新型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以及兰州新区磷酸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甘肃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力,助力锂电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今飞集团董事长葛炳灶在两会期间提出五大举措,旨在破解光伏产业内卷困境。他建议通过稳固产业优势、推广屋顶光伏配储模式、加强电网建设等措施,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零碳园区”和“零碳村”目标。
在近日于苏州举办的中国光储原创技术论坛上,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强调,自主创新与中国原创技术是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全球能源转型和行业周期挑战,中国光伏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良性竞争,共同维护国际形象与声誉,推动产业从“制造高地”迈向“创新高地”。
江苏省近日发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提出拓宽分布式光伏应用场景,推动海上光伏规模化、立体式开发。到2030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可用屋顶面积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