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云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创新的数字储能技术,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崭露头角。公司核心产品“数字能量交换系统”通过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设计,攻克了传统储能的“短板效应”难题,显著提升电池寿命、效率和安全性。作为烟台民营经济的代表,云储新能源在数字储能领域深耕十余年,致力于推动储能行业从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跨越。2024年,公司获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未来,云储新能源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竞争力,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创新力量。
赣州市工信局于2月27日发布《赣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公告,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文件提出,以赣州经开区、南康区、赣县区、定南县为重点,抢抓能源革命机遇,布局太阳能和氢能产业。太阳能方面,将加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研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氢能领域,依托赣州丰富的稀土资源和相关机构、高校的技术实力,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产业链技术装备,完善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
星空钠电在普鲁士蓝技术路线上早有布局。早在2023年,该公司便联合美联新材、七彩化学成立了美彩新材,专注于普鲁士蓝的量产。目前,美彩新材一期年产5000吨普鲁士蓝产线已投产,二期5.5万吨产线则计划于2024年底投产。
2025年2月28日,江苏极光云能新能源有限公司与众树智慧能源合作的徐州和平化纤1MW/2.088MWh工商业储能项目成功并网。该项目采用8台工商业储能柜和1台并网柜,通过低谷充电、峰时放电,每天两次充放电循环,年运行时间不低于320天。投运后预计合同期内节能收益达450万元,显著降低用电成本并减少碳排放。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极光云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双方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和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月28日,江苏无锡国联民生证券项目合作大会新能源专场聚焦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专家指出,固态电池凭借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优势,正引领电池技术革命,目前有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聚合物四条技术路线,且呈现融合趋势。其中,硫化物电导率高,产业化前景被看好。2026至2027年或成固态电池量产关键节点,但面临降本、技术突破等挑战。全产业链正通过材料替代、提升良品率等方式推动降本提质,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新兴应用场景需求。
2025年2月28日,芜湖久弘重工股份有限公司0.8MW/1.864MWh用户侧储能电站项目在繁昌区开工,由安徽汉星能源有限公司承建。项目采用8台自主研发的100kW/233kWh工商业储能液冷一体机,集成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具备高效热管理和智能化运维功能。建成后,年均可释放绿电90万kWh,减排732.6吨二氧化碳,15年累计释放绿电1350万kWh。该项目为长三角地区工商业储能发展提供实践范本,助力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
3月1日,贵州华电松桃永龙溪和甘龙风电项目联合送出线路及升压站带电成功,永龙溪风电场部分风机并网运行,容量达11.75MW。这是华电乌江在铜仁地区的首个新能源项目,为后续全容量并网打下基础。项目位于松桃县瓦溪乡和甘龙镇,占地约17平方公里,规划总装机容量70.5MW,计划安装12台风电机组。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上网电量1.1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4.7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11.76万吨,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
2025年初,中国新型储能企业斩获20个海外订单,总规模达68.51吉瓦时,超过去年全年总额的四分之一。截至2月25日,中国储能相关企业达29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90%。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93.5%。在“双碳”目标和政策支持下,新型储能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化发展,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助力全球新能源消纳。
贝特瑞目前拥有57.5万吨/年的负极材料产能,其中印尼一期8万吨负极材料项目的顺利投产为新增产能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贝特瑞在硅基负极领域的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覆盖了硅碳、硅氧和新型气相硅三条技术路线,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小批量应用。
2025年2月28日,天津泰达电力有限公司智慧能源长时储能电站项目在经开区启动。该项目是天津市首个超长时储能项目,总投资16亿元,总功率156兆瓦,装机容量1115兆瓦时,可持续供电7小时,每天释放117万度电能,每年提供3.88亿度调峰电力。项目采用铅碳电池、固态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三种技术,兼具长寿命、高安全性等优势。计划2025年底投运,预计每年消纳5亿兆瓦时新能源电量,减少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是推动区域能源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项目。
2月28日,江西新余市举办“投资新余”新闻发布会,宣布当年签约项目271个,签约金额75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695亿元。作为中国重要的锂动力与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新余市正大力引进储能电池、锂渣资源化利用等下游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以赣锋锂业为龙头,新余加速布局电解液、隔膜、铜箔等薄弱环节,集聚超70家锂电企业,逐步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锂盐产量达20.4万吨,同比增长30.5%,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盐加工基地。
近日,中能瑞新自研自产的314Ah高性能储能电芯成功交付,将应用于宁夏中能建投沙坡头区牧光储一体化(一期)项目。该项目装机容量400MW,配套220MW/880MWh储能系统。面对当地-30℃至55℃的恶劣气候,中能瑞新通过宽温域电解液、界面自修复、耐高温隔膜等技术,显著提升了电芯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此次交付标志着中国能建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日,中电建杭锦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批复。项目由杭锦旗聚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实施,总投资11.22亿元,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占地66平方公里。项目规划新能源装机20万千瓦(风电13.5万千瓦、光伏6.5万千瓦),配套4万千瓦/4万千瓦时储能及200亩制氢站。计划2025年7月开工,2026年10月投产,预计年产值1.3亿元,利税1900万元,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该项目将显著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源安全,助力区域绿色发展。
2025年2月27日,甘肃高台县年产5GWh铅碳电池生产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当地新能源产业再添“强引擎”。项目由太湖能谷主导,选址高台县南华工业园区,总占地600亩,分两期建设。该项目融合全球领先的铅碳储能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打造安全、经济、可循环的储能系统。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60亿元,创造近千个就业岗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助力高台县向绿色高端经济转型,同时为太湖能谷拓展西北市场、巩固技术领先地位提供重要支撑。
2025年,承德钒钛聚焦高端钒产品产线,通过优化工艺、强化质量管控和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99.6%级高纯粉剂钒产量环比增长10%,创历史新高。公司以客户差异化需求为导向,加速向“制造+服务”转型,实施高效低耗的柔性生产模式,精准调控工艺参数,最大化发挥产线装备优势。此次突破标志着承德钒钛在高端钒产品领域迈向国际领先水平,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2025年2月27日,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唐伟率队考察山东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围绕“磷酸铁锂+全钒液流”混合储能技术展开深入交流。中车株洲所将发挥国企技术优势,联合液流储能科技攻关储能装备核心技术。液流储能科技展示了“高功率电堆-电解液稳控-智慧集成”技术体系及百兆瓦级项目能力。未来,双方将以混合储能电站建设为重点,开展技术配比验证与场景优化,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高可靠性储能支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3月1日,丽江市委书记浦虹率队赴北京开展招商活动,与昆仑万维集团、北京绿钒公司就华坪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进行深入交流。浦虹强调,丽江将依托清洁能源和区位优势,推动项目建设,引领全省绿钒产业发展,并深化地企合作,拓展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多领域共赢。该项目建成后将为西南地区及东南亚提供大规模储能解决方案,助力区域能源转型。
2025年3月1日,烟台储能中心(西部)1GW/2GWh项目在莱州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由蓝天东方(莱州)能源有限公司建设,采用磷酸铁锂与全钒液流电池的组合储能技术,兼具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灵活储能时长等优势。项目一期规划450MW/950MWh,首批建设100MW/210MWh。建成后可有效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参与电网调峰,提升供电质量,助力新旧动能转换,预计年收入3.3亿元、利税1.9亿元。
近日,潍坊高新区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优势,迎来市场爆发。截至2025年初,公司已签订订单超200兆瓦,总价值突破22亿元,预计2025年交付15亿至18亿元。公司新一代百千瓦大功率电堆已完成验证,即将规模化量产。2025年,液流储能将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市场推广,并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唐伟教授团队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发出适用于极寒天气的钠离子低温软包电池。该电池在-40℃环境下仍能保持80%以上续航里程,为低速电动车和大规模储能提供可靠动力。团队通过弱溶剂和强溶剂的阴阳结合策略,优化电解液配方,确保低温下离子高效传导。目前,该技术在国内领先,团队正与国内知名电池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业化应用,助力我国极寒地区和极低温地区的动力电池及储能发展。
科恒股份(股票代码:300340)发布了定向增发预案,计划以每股7.57元的价格向其控股股东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不超过6600万股新股,占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23.87%。此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亿元,
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激增,动力电池的退役问题日益凸显。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过1300GW,未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报废量已达36.9万吨,同比增长12.5%。
2025年2月28日,海希通讯披露2024年年度业绩快报,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8.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9.79%。储能业务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达到54.37%,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电过程中,负极表面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膜)会不可逆地消耗活性锂,导致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下降。补锂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正极补锂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过嵌锂正极材料设计和正极补锂剂添加两大类技术路线,并对未来产业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华友钴业华能新材料(印尼)有限公司在印尼纬达贝工业园成功举办了“年产5万吨高镍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项目”二期的机械竣工仪式。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华友钴业在印尼的新能源锂电池三元材料全产业链项目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建成。
2025年开年,多家电池厂商加速海外圆柱电池项目的投扩产,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亿纬锂能、海四达、冠宇集团等企业纷纷在马来西亚等地布局,目标产能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电池厂商对锂电市场前景的看好,也显示出东南亚市场在电动工具、两轮车和3C电子等细分领域的巨大潜力。
2025年3月1日,山西华电蒲县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通风兼安全洞与进厂交通洞工程施工项目顺利开工。该项目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蒲县黑龙关镇峡村,装机容量1200兆瓦(4×300兆瓦),枢纽建筑物包括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地面开关站及补水系统等。
2025年2月26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1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涵盖多个新建和续建项目,总投资602亿元,旨在推动木垒县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2025年3月3日,顺络电子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宣布公司已成立高温燃料电池子公司,专注于固体氧化物电池(SOFC)及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SOFC因其高能源转化效率和广泛的燃料适应性,在长时储能、分布式离网供电、热电联供以及数据中心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
意大利Saipem与挪威Subsea7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合并成立全球领先的能源服务企业Saipem7。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在海洋工程、陆上工程、可持续基础设施和海上钻井四大领域展开业务,订单总额预计达到430亿欧元,年营收约200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