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安徽铜辉铝业有限公司新能源电动汽车零部件及铝制品加工项目在铜陵市大通工贸园举行破土动工仪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拟建设年产100万方铝单板制品和年产100万件新能源电动汽车零部件生产线。项目的启动标志着铜陵市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将进一步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最近有三个电解槽相关的招标项目有了结果。蓝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南通的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电解槽电源中标候选人是深圳市禾望科技有限公司、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英特利电气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10兆瓦级碱性电解槽采购项目,中标供应商是国科绿氢(大连)科技有限公司,中标金额469万元。三泰公司1号、3号电解槽更新项目的离子交换膜采购,成交供应商是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价格315.18万元。这些项目加起来投标价格总计784.18万元,蓝海新材料项目的电解槽电源交货期是2025年7月30日。
鑫思创氢能携手中国华电香港、中建国际投资及Mountain Horses Management Services LLC,在中东阿曼地区签署了一体化项目开发协议。该项目包括光伏发电、储能、电解水制氢及绿氨合成,计划建设500兆瓦光伏电站,生产符合欧盟标准的低碳绿氨。鑫思创氢能将主导氢能板块,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助力项目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应用。项目预计2025年启动,投产后每年可减少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助力阿曼能源多元化,也为公司拓展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安徽省矿业机电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启动铜杆镀锡技改项目,通过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将部分镀锌铁丝产线转型为镀锡铜丝生产线,预计建成后年产能可达1.2万吨,此举将显著提升企业铜材深加工能力。
最近,搭载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冷藏车在重庆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由渝鸿创能和物益嘉供应链公司合作的项目。这批车以沙坪坝区的两大智慧物流枢纽为中心,为龙记山城汤圆、C98汉堡等本土餐饮品牌服务,单日能配送300件冷链物资,月运输量超8000件,大大提高了冷链物流效率。相比传统柴油冷藏车,氢燃料电池车零碳排放,不会污染食品,能量转换效率还高。国鸿氢能作为成渝氢走廊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会和渝鸿创能继续深度合作,推动氢能在更多交通场景的应用,为重庆的绿色发展助力。
信实工业的太阳能项目进展迅速。其首条吉瓦级太阳能组件生产线已启动,可生产720瓦的HJT面板,并获印度标准局认证。工厂设计产能10吉瓦,可扩容至20吉瓦,实现从多晶硅到组件的垂直整合生产。此外,公司还在开发30吉瓦的电池生产能力,涵盖电池及储能系统。在印度贾姆讷格尔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将运往卡奇用于太阳能发电场建设,相关输电线路也在施工。同时,信实工业还在坎德拉建设2000英亩的绿色氢能项目,与挪威公司合作生产电解槽,利用自有太阳能和储能系统供电。
4月28日,安徽赛拉弗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5.97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利用厂房屋顶建设光伏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使用赛博210mm TOPCon系列高效产品,通过10KV专线接入厂区配电系统,实现了全链条高效管理。投产后,年均发电量约735.08万kWh,25年总发电量约18377.07万kWh,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05.0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90.56吨,相当于植树5090棵。
4月29日,国华投资江苏如东“光氢储一体化”4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集光伏发电、氢能生产和储能于一体的项目,也是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位于江苏省如东县,总装机40万千瓦,年平均上网电量约4.68亿千瓦时,能满足70万居民一年用电。同时配套建设储能站、制氢加氢站,助力当地绿色低碳发展。施工中,公司注重协同,实现多环节紧密衔接,仅用4个月完成大量桩基施工和光伏组件安装,创下安全生产和施工效率“双纪录”,为建成全国最大光氢储一体化海上项目奠定基础。
贵铝新材首台进口轧机试轧成功,关键参数达标,生产无缝衔接,精度与速度领先。这标志着公司生产能力扩大,铝箔生产水平提升,为高端铝箔加工筑牢根基。设备调试团队跨国协作,历时五个月完成安装调优,融合本土工艺数据,借助智能化动态控制技术,优化核心工序,实现轧制速度提升超30%,能耗降低超20%,全流程自动化率超95%,换产时间缩短至10分钟,满足新能源电池箔等高端需求。下一步,公司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提升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助力贵阳贵安绿色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华峰铝业发布了一则备受瞩目的公告,宣布公司顺利斩获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以及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这一证书编号为GR202431006793,于2024年12月26日正式签发,有效期长达三年。
这份协议的有效期设定为2026年至2033年,在这长达8年的时间跨度内,海德鲁预计将向NKT供应总量达27.4万吨的线材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协议还赋予了双方在合作期间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增加供应量的权利。据专业机构估算,该合同的总价值约为10亿欧元,不过这一数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供应量的实际变化以及未来金属价格的波动而相应调整。
在上海车展上,宝钢股份展示了其在汽车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宝钢的白车身采用多种颜色材料,颜色深浅代表强度高低,融合了钢、铝等多元材料,还展出了轻量化的碳纤维引擎盖。随着汽车材料迭代升级,未来将更多采用多材料混合车身,其中碳纤维等高性能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宝钢在铝板领域也成果显著,宝神铝板已形成六大产品系列,实现批量稳定供货,其天津和三门峡两大基地均通过多家主机厂认证。
2025年4月29日,溧阳瑞达金属35.154MW/70.308MWh用户侧储能电站正式投运,总投资11805万元,占地面积3886平方米。该项目采用35KV高压并网,预计年放电量约4066万度,电量全部自用。投运后,将显著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同时为当地电网稳定运行提供支持,提升调峰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推动区域能源产业升级,助力常州市绿色发展目标。
4月22日,中国能建天津电建在黑龙江肇东举行了绥化地区600兆瓦风电项目启动会。该项目包括安达二期400兆瓦和肇东200兆瓦风电工程,是华能黑龙江公司2025年的重点项目。投产后,能有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将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公司63万吨铝扁锭及50万吨铝板带项目于2024年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周期为2年。目前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预计2025年完成设备调试工作,2026年将逐步投产。同时,公司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投产进度,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
中广核麻栗坡构网型共享储能项目即将投运,这是云南省第一批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也是省内首个采用构网型技术的试点项目。项目容量100MW/200MWh,采用“磷酸铁锂+全钒液流”混合储能技术,布局在电网关键节点,服务于区域内所有电力市场参与方。投运后年放电量可达6000万度,减少标煤消耗1.8万吨,新增200兆瓦时调节能力,示范带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4月27日,黑龙江宝清县吉能35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开工,标志着宝清在新能源产业迈出重要一步。近年来,宝清立足产业根基,全力招商引资,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此次全县27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超百亿,涵盖产业、民生、文旅等多领域。宝清将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各施工单位也将秉持匠心精神,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月28日,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工建设年产3万吨大丝束碳纤维异地建设项目。该项目依托自有专利技术和当地绿电资源,将建设10条生产线,预计2027年投产,为风电、储能等新能源领域提供关键材料,助力新材料产业升级。上海石化的大丝束碳纤维含碳量超95%,强度是钢的7至9倍,且生产成本低。此次项目基于中国石化领先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生态链打造。中国石化是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的企业,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拥有碳纤维相关专利405项,产能达2.4万吨/年原丝和6000吨/年大丝束碳纤维。
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波动中加速增长,预计新增装机282.51GWh,同比增长52.7%。中国市场招投标火热,一季度中标规模达99.25GWh,预计全年装机130~140GWh。美国市场虽关税上涨,但需求强劲,预计装机40GWh以上。欧洲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回暖,澳洲和中东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后者预计新增装机20GWh,同比增长350%以上。
为保障该项目的顺利投资建设以及后续的高效运营管理,博俊科技决定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浙江博俊科技有限公司,由其全权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工作。新设立的浙江博俊科技注册资本达3000万元,其经营范围广泛,涵盖了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销售等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近日,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准固态动力锂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顺利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专家组验收。该项目联合5家科研单位,攻克了固体电解质膜卷对卷制备、高面容量电极低阻抗界面构筑等关键技术,完成准固态动力电池单体和PACK系统的开发并实现装车示范应用。项目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3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9篇,主导编制企业标准2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60名。研发成果“准固态电池及电池系统”荣获“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称号,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向“固态化”跨越发展。
4月28日,山东能源集团在甘肃白银靖远县北滩镇的300MW风电场项目首台风机吊装完成,取得阶段性突破。该项目由靖远盛鲁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装机容量300MW,拟安装40台风电机组,并配套110kV升压站及集电线路。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6.2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2.04万吨,对优化“陇电入鲁”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金川镍钴检测中心之所以能长期达到如此严格的标准,得益于其独特的“常态化比对机制”。该机制分为内部比对与外部比对,内部比对涵盖金川集团内部实验室以及检测中心各分析室之间的比对;外部比对则是与同行业实验室、矿业检测机构联盟单位等开展交流。
4月28日,宝钢股份湛江钢铁与华润电力合作的分散式风电场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工业园区大型分散式风电项目,首次在钢铁厂区应用抗台风海上风机,采用“就地发电、就地使用”模式。项目总装机容量20兆瓦,计划2025年9月全容量并网,年供清洁电能超50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5万吨,满足超2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它不仅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可推广方案,还推动了风电新材料示范应用,助力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升级。
4月28日,东方电气(若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一期年产200套风机叶片项目顺利投产,二期年产300套叶片项目也同步开工。这个基地位于若羌县现代工贸物流园,总投资3亿元,分三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条叶片生产线和1条主机生产线,年产500套风机叶片、200套风机主机,创造800个就业岗位,年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目前,若羌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已涵盖风电、光伏等多个领域,落地企业7家,还有6家计划落地,预计2025年产值达40亿元,2026年有望突破100亿元。
近日,新疆能源集团新能源研究院承建的国家电投乌鲁木齐乌拉泊村3.575万千瓦分散式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吊装完成,进入关键施工阶段,为5月底全容量并网发电奠定基础。该项目位于乌拉泊村,总装机容量3.575万千瓦,包含5台风力发电机组、0.715万千瓦电化学储能系统及35千伏开关站。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8388万千瓦时,年等效利用小时数2346小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7万吨,对优化乌鲁木齐地区能源结构、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意义重大。
4月26日,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车间内智能制造繁忙有序。前道车间大型钢板经吊装、切割后送入卷板机,依托先进系统高效完成卷制。喷漆车间智能机器人凭借AI算法精准作业,降低材料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作为海上风电高端装备领域的“智造先锋”,泰胜蓝岛深耕核心产品设计制造,近年来加大技改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企业总投资5亿元的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基础项目预计6月竣工,建成后年产钢结构10万吨。
4月27日,丰电能源公司察右中旗灵改配置新能源项目首台风机基础浇筑完成,实现重要突破,正式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该项目总投资41.2亿元,包含风电场区、光伏场区和升压站等,总装机容量96万千瓦,计划2025年12月底建成投产。建成后,年上网电量可达23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69.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2.06万吨,对助力“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卧龙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实力雄厚,具备年产5200台新能源汽车电机、30000台工业永磁电机、1300台风力发电机以及1.5吉瓦储能的产能,其中储能产值占比超园区总产值的一半。目前,其储能系统与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已全面投产,6月将步入平稳生产轨道。
4月28日,2025年“中国航天日”青浦区分会场活动在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举行,以“青天揽星河浦江共逐梦”为主题,聚焦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融合创新。活动中,四个标志性项目集中签约,包括一电航空无人机及飞行汽车制造基地、海锋水陆两栖飞机制造基地、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青浦园)以及天巡者空天飞艇研发生产项目。这些项目涵盖无人机、飞行汽车、水陆两栖飞机和空天飞艇等领域,旨在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