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高新区近日启动邦普时代4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建成后将拥有全国最大单体产能车间。该项目采用第四代生产技术,以磷酸铁和碳酸锂为主要原料,计划今年12月投产。这是邦普在宜昌320亿元电池材料产业园的重要扩建项目。
内蒙古赤峰市依托当地丰富的锂云母矿资源,正加速构建锂基新材料全产业链。从上游锂矿开采到下游锂电池制造,已吸引宁德时代等十余家企业参与布局。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开发项目即将复工,该项目探明氧化锂储量达260万吨,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实资源保障。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星茂新材料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回收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采用先进回收工艺,可实现镍、钴、锰、锂等有价金属95%以上的回收率。项目全面建成后,年处理废旧动力电池能力将达5万吨,预计年产值13亿元。
湖南省2025年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近日公布,其中包含两个重点光伏项目。全省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将统筹推进清洁能源开发,株洲三一5GW太阳能电池片量产基地则聚焦光伏制造环节。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湖南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湖南省2025年重大项目建设清单近日出炉,其中6个锂电相关项目尤为引人注目。从锂矿采选到电池制造,湖南正加速构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湖南在锂电材料、电池生产等关键环节的竞争力。
福莱特集团越南生产基地目前保持2000吨/天的稳定产能运行。公司表示将持续评估当地市场发展情况,审慎规划未来产能扩张计划。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福莱特将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提升产品质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印尼镍矿协会最新预测显示,到2030年该国镍产量有望突破374万吨,较当前水平大幅提升。作为全球镍供应链的核心国家,印尼正积极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以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与此同时,钴等关键金属资源的开发也被提上日程,为电动汽车电池产业提供重要支持。
2025年3月,国内乘用车市场迎来强势复苏,新能源车零售销量达99.1万辆,同比增长38%,渗透率攀升至51.1%。自主品牌表现突出,市场份额提升至62.7%,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贡献显著。与此同时,锂电、铝合金等关键材料需求增长,推动产业链升级。出口方面,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至36.6%,海外市场拓展步伐加快。
据了解,辰致安奇产能建设项目(一期)的建安工程预计将于2025年底完成竣工验收,并于2026年3月正式投产。项目将采用智能化、数字化工艺,充分发挥中国长安及长安汽车在整车生产、销售规模、电池废料供应、电池材料销售渠道、资金实力及平台方面的优势。
3月29日,国家能源蓬莱发电有限公司储能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首个集成磷酸铁锂、钠离子、全钒液流、飞轮四类储能技术的共享储能示范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总容量101兆瓦/205兆瓦时,采用多级安全防护体系和智能运维平台,显著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运行效率,每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4.56万吨,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关键支撑,推动储能产业迈向系统化、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3月25日,广东戴卡旭储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由中国燃气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约500万元,装机规模0.9MW/2.088MWh,采用磷酸铁锂等先进技术。项目计划2025年5月底竣工并网,投运后每年可降低用电成本101万元。其模块化设计、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及黑启动功能,将提升区域电网灵活性与供电可靠性,助力公司新能源战略布局,推动能源转型与电网升级。
月8日,据外媒报道,宁德时代(300750)正与蔚来(09866.hk)进行洽谈,计划收购蔚来旗下蔚来能源的控股权。对此,蔚来方面未予回应,宁德时代方面则表示暂无更多信息透露。蔚来方面则规划持续加密和完善换电站布局,计划在2025年内实现多个省级和县级行政区的换电站全覆盖。
4月9日,宏润建设子公司与宣城和润新能源签署6.53亿元的170MW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EPC合同。项目涵盖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等,工期365天。作为关联交易,已获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此次合作将显著提升宏润建设在光伏电站EPC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为未来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越南博威太阳能宣布其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的首座光伏组件厂正式投产,总投资2.94亿美元。工厂采用N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生产高性能的Gamma Series™单面光伏组件和Vega Series™双面光伏组件。工厂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年产能达2GW,二期工程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入运营。博威太阳能计划在东南亚和欧洲新建两座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投产,全球年产能将提升至15GW。
目计划分三阶段实施,预计自2029年起,每年可生产多达100万吨的绿色氨。其中,首期项目投资额为20亿欧元,预计年产量为30万吨。为确保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项目已获批在喇斯舒海尔地区建设368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施,以及120万平方米的综合产业设施用地。
2025年第一季度,南网储能实现营业收入15.57亿元,同比增长17.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3.7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1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实现了29.55%的增长,达到3.76亿元。同时,公司总资产规模扩大至530.48亿元,较年初增长5.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217.33亿元,较年初增长1.82%。
广西崇左高新区与广西华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标志着年产2000万颗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改造扩建及厂房建设项目正式落户该区。该项目不仅为崇左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预示着崇左市锰系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迈出了重要一步。
水口山有色选矿厂针对球磨机衬板磨损难题,创新建立了“衬板磨损数据库”。通过对每一块衬板进行编号,详细记录其安装日期、磨损情况及使用时长,该厂能够有计划地提前安排检查、评估和更换衬板,有效避免了因衬板失效导致的设备效率下降或损坏。同时,利用生产间隙,该厂还计划性地停车压负荷并更换衬板,确保了设备的高效运行。
四川天府新创集团近日宣布,其新成立的子公司PT Progressive Indonesia Alumina(PIA)将在印度尼西亚中加里曼丹省桑皮特镇启动一项氧化铝厂建设项目。该项目标志着天府新创集团首次涉足印尼矿产资源深加工领域,总投资预计超过5.4亿美元。
4月8日,韶能集团与广东新丰县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签订新建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招商协议。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8月开工,旨在解决云峰站主变重载问题,降低线损,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和质量。项目落地将为新丰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韶能集团感谢新丰县政府支持,县委书记郑伟平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协议,鲁晶半导体将充分利用山东大学新一代材料研究院的科研平台与人才资源,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而山东大学则将借助鲁晶半导体的产业资源与市场渠道,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由一舟储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江苏南京某工业园区光储项目顺利并网。项目部署3套215kWh液冷柜式储能系统,总容量645kWh,采用“两充两放”运行模式,结合动态电价机制,实现“低充高放”。通过智能预测算法,系统年度综合利用率超90%。项目有效降低园区用电成本,投资回收期缩短至4年,为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
安徽利维能宣布推出其第二代固态电池,第二代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相比主流的三元锂电池提升了30%,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搭载该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可轻松超过1000公里,彻底颠覆了用户对于“里程焦虑”的认知。
固态电池的研发不仅受技术成熟规律的制约,还受到固态与液态两条技术路线博弈的影响,距离真正大规模商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他表示,目前行业普遍认为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开始小批量示范运行,而个人判断则是,今年固态电池或将在消费电子产品和家用设备领域实现应用,但要等到2030年,用户才能买到小规模量产的固态动力电池产品。
南京南钢61MW/123MWh储能电站自2024年1月全容量并网以来,已连续稳定运行超10000小时,累计转移高峰用电负荷超10000万度,节省大笔电费开支,实现削峰填谷经济效益。经国网电科院认证,系统效率高达90.29%,成为传统重工业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的标杆案例。领储宇能采用组串式解决方案,优化技术架构,提升系统效率和安全性,助力工业绿色转型。
西南铝深知,C919机头窗框和旅客观察窗的铝合金材料,不仅要与机身、玻璃完美契合,还要在上万米高空承受巨大的飞行压力,因此对尺寸精度的要求极为苛刻,偏差不能超过0.2mm。同时,为了提升大飞机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材料轻量化也成为业内追求的目标。
4月7日,遂潼循环经济产业园首开区一期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EPC项目在重庆市潼南高新区循环产业园内正式开工。该项目由中铁十五局集团承建,占地面积103.9亩,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项目分三期投资建设,未来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年产能将达到2.1吉瓦时,破碎打粉年产能7万吨,湿法再生产能7万吨。项目由中国长安、长安汽车携手天奇股份共同推动,旨在提升川渝地区废旧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水平,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4月7日,广东首条半固态储能电池产线在珠海顺利投产,首次量产大容量314Ah半固态电池产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迈向新阶段。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我国固态电池相关专利申请量达1.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九成。2020年以来,申请量逐年增加,2024年达2915项,同比增长23.8%,创近五年新高。这一趋势显示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持续增强。
中国瑞林始终秉持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为中国工程技术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从武山铜矿到贵溪冶炼厂,再到铜陵金隆铜冶炼厂,中国瑞林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完成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项目,为中国铜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攻坚阶段,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气候科技投资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达2.083万亿美元,中国投资总额达8180亿美元,超过美国、英国和欧盟之和。中国能源转型将从“量”到“质”转变,氢能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全球能源转型需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2025至2030年年均投资需达5.6万亿美元。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风光”发电装机增速超预期,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氢能领域具备成本优势和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