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在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实现重要突破。由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团队主导的极薄铜箔技术取得新进展,该成果将显著提升国产芯片封装材料的性能与可靠性。
载体铜箔是芯片制造中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及高端消费电子领域。传统铜箔由支撑层、可剥离层及极薄铜箔组成,但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剥离强度不足、表面粗糙度控制不佳等问题,影响高频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针对上述技术瓶颈,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工艺,开发出稀土合金-有机双层界面协同控制技术。该技术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特殊稀土配位化合物,有效改善了有机层的导电性能,同时优化了合金层配方,使铜箔表面平整度显著提升。测试数据显示,新型铜箔的剥离强度稳定在0.5-1.5N/cm,厚度可控制在2.5微米以内,表面粗糙度降低至Rz≤2.5μm,粗化表面积增加超过50%。
此外,该技术还解决了高频电路中的“趋肤效应”问题,减少了信号传输损耗。新型铜箔具备基板结合强度高、界面纯净、易剥离等优势,已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为国产集成电路材料的自主可控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相关技术已进入产业化推进阶段,未来有望在5G通信、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电子铜箔的技术空白,也为稀土材料在高科技产业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