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达到使用寿命,我国正步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最新统计表明,2024年全国动力电池回收总量已超过30万吨,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480亿元。业内专家预测,这一数字有望在2030年达到千亿元级别,凸显出加快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紧迫性。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我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00万辆,连续十年稳居全球首位。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退役潮,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等部门,围绕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加快构建国家标准体系。目前,相关标准已覆盖收集储运、物理处理和化学再生三大关键环节。
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国家标准,涵盖从回收到运输的各个环节,包括电池的收集分类、包装储存、干线运输及装卸搬运等操作规范,确保退役电池在流通过程中的可追溯性和环境安全。
针对废旧电池的物理拆解环节,已组织完善了包括预处理、放电工序、机械破碎和材料分选等工艺的标准化体系。这些标准的出台显著提升了电池物理回收的规范化水平,使整个处理流程更加安全环保。
在化学回收技术方面,已颁布多项国家标准,重点规范了再生原材料质量控制、产品检测方法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艺要求。这些标准不仅明确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指标,还强化了环保排放管控,对推动行业清洁生产和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这套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正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标准的逐步落地,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有望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