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科能源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其产品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环保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储能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近日,钠科能源宣布成功完成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本轮融资由无锡润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创私募”)独家投资,此次融资标志着钠科能源在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约车行业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网络约车的订单量攀升至54亿次,同比增长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33%。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传统石油能源需求的下降。
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倡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国也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近日,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融捷投资控股集团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隆重举行了年产1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的签约仪式。此次合作标志着兰州新区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加快区域产业升级、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金铜业”)是全球领先的铜加工企业之一,专注于高端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近日,中金铜业铜阳极泥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年处理4000吨铜阳极泥生产线湿法系统正式投料生产,标志着公司聚焦主业、向“三稀”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产业链延伸拓展迈出关键一步。中金铜业铜阳极泥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铜阳极泥湿法系统之一。该项目的建设旨在提高公司对“三稀”金属的综合回收利用能力,进一步推动公司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先进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新消费产业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国内消费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中信国安将通过资本投资与产业运营的双轮驱动,加速布局锂、钾、硼、铜、钼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为先进材料产业和新消费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安全一直就是锂离子电池的短板:全国每年上万次的电动车自燃事件,如2.23南京火灾;每月至少8辆新能源汽车自燃,此数量还在增加…;全球已经发生上百起储能电站火灾…;锂电池梯次利用已经普开,自燃风险更高了…
近日,除万华化学等多家企业加码烯烃产业链外,中石油也官宣了这一领域两大新突破。据悉,中石油在烯烃产业链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包括在乙烯生产和新材料研发方面的创新。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动力电池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环保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此外,随着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发展,储能技术逐渐成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技术的主流选择之一,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绿色新能源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背景下,一款搭载远程光伏智能高低压充电技术的轻卡于8月1日正式亮相,它凭借首创自主专利技术突破行业难题,实现了光伏发电智能化的整车高压和低压供电,为低碳绿色新能源发展增添新路线。同时,远程商用车还为光伏轻卡提供了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再次引领新能源商用车的技术革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纷纷提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全球氢能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今年以来,中国氢能发展势头强劲,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等内容。
“两台窖炉、两步工序便完成了铜精矿到粗铜连续冶炼的全过程,这是赤峰云铜在国内率先淘汰PS转炉后首创的‘双炉连续炼铜技术’。这一技术彻底解决了传统铜冶炼工艺存在的烟气逸散低空污染和废热利用不足两大难题,将能耗水平降低到国家铜冶炼综合能耗标准的三分之一。”赤峰云铜技术中心主任高俊明说起这项技术,满是自豪。
日前,日立建机销售(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CDC)携手新疆地区经销商——乌鲁木齐中辰伟业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市中辰),向当地矿山客户集中交付多台超大型液压挖掘机设备。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HCDC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更是对矿山机械大型化、专业化发展的积极响应。在此背景下,HCDC于7月下旬召集全国技术服务人员,展开针对超大型液压挖掘机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服务应对能力与支持水平。这对于我国矿山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并因此成为全球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主力选手。近年来,国内固态电池代表企业如太蓝新能源、比亚迪、赣锋锂电、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快速进步。
7月29日,由航天锂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锂电”)与赛科新能源合作打造的首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在乌兹别克斯坦成功下线。这一消息标志着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已经成功打入中亚市场,为当地高端两轮电动车型提供核心部件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关键金属需求增长,大部分年增速超20%,主矿物逐步枯竭,低品位贫矿以及二次资源回收地位突显,环境保护日益严峻,尾液治理更加苛刻,水循环迫在眉睫,典型的如:Li,Cu,Ni,Co,Nb,Ta,RE等。优质主矿物逐步枯竭;向贫困及二次资源回收要宝!
近日,国内领先的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短刀快充铁锂电芯已在上饶和盐城两大生产基地顺利完成对客户的大批量交付,标志着这一革命性产品正式步入市场应用阶段,预计今年内将实现10万套的总交付量,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7月28日,50GWh钠离子电池及储能产业园项目在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开工奠基及项目启动仪式,此举标志着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对壮大储能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7月26日,山西省缺陷产品召回中心发布了一则消息。根据《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山西星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动向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告了召回计划。该公司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22年8月15日至8月22日期间生产的图形牌型号规格为48V20Ah的磷酸铁锂电池组,涉及数量为39组。
近日,国际移动出行及配送科技公司优步(Uber)与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正式宣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消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两家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是行业的领导者,这次合作无疑将为双方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024年7月26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汽研)路试基地完成了首批次镁合金轻量化挂车的18000公里路试加速试验。按照既定计划,这些车辆已经顺利入库西安研发基地。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陕镁中心)联合陕汽集团等创新研发团队对完成路试的车辆进行了细致的阶段性评审。
在2024年7月31日,我国交通运输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这一举措旨在推动新能源城市公交车的普及和动力电池的更新换代,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带来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据报道,澳交所上市企业埃奎诺克斯(Equinox Resources)宣布,其在巴西的马塔达科达(Mata da Corda)离子型稀土项目钻探见到超高品位矿化。 这一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稀土行业的一个重要突破。
近日,河南空天新材料研究院(简称“空天新材”)在技术团队和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投产并制备出第一卷热轧镁合金卷材。这是空天新材迈入生产运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标志着公司在镁合金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和需求不断增加,储能技术成为了解决能源储存和供应的关键。在这一领域,钠离子电池因其低成本、高安全性、高倍率和超低温等性能优势,逐渐成为研究人员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钠离子电池可以与储能等场景的应用需求高度适配,据起点研究院(SPIR)预测,预计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出货量将达到425GWh。
近日,我国新型储能领域企业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该创新联合体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据悉,该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旨在推动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新能源发电并网消纳能力,促进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该联合体将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等工作。
7月31日,宜都东阳光低碳高端电池铝箔项目一期进行了最后的设备调试,预计8月投产。届时,该项目将可年产6万吨电池铝箔。据悉,东阳光投资105亿元,分三期建设年产20万吨低碳高端电池铝箔及相关材料项目。三期全部达产后,该项目将成为国内最大电池铝箔生产基地。
近日,三一氢能与和利时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制氢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贡献力量。
7月29日,兰州新区管委会与融捷投资控股集团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举行年产1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签约仪式。这是兰州市、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硕果。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对进一步加快促进兰州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生态链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到203.3GWh,同比增长33.7%。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再度领跑市场,占据了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