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选矿技术

> 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

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

168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12-13 11:16:20
权利要求书: 1.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振动给料器本体(10)的上方为下料口(6),下料口(6)的下面装有插板阀(1),插板阀(1)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挡焦板(2),且下方设有安装有倾斜溜槽(3)的驱动装置(4),溜槽(3)的出口正对排出口(7),溜槽(3)出口上方的振动给料器本体(10)设置有检修盖板(5),其特征在于,检修盖板(5)的下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挡焦板(8),第二挡焦板(8)的下端通过螺栓安装有耐磨衬板(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所述耐磨衬板(9)采用高铬铸铁。

说明书: 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冶金干熄炉排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

背景技术[0002] 焦炉炼焦的干熄炉排焦装置上的振动给料器是保障焦炉及干熄焦稳定顺行的重要装置。现有的排焦装置振动给料器(如图1所示)是焦炭定量排焦装置。干熄炉内的焦炭由

熄炉焦炭下料口6并受第一挡焦板2导入溜槽3。通过改变振动给料器驱动装置4励磁电流的

大小,可改变电磁振动给料器的振幅,从而改变焦炭的排出量。但是经过长期运行,干熄炉

第一挡焦板2经过长时间的焦炭冲刷,导致第一挡焦板2磨损严重,同时干熄炉内焦炭由于

重力挤压,加上振动给料器溜槽3倾角,致使振动给料器严重溜焦,影响生产。目前各钢厂在

干熄焦生产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停止干熄焦生产,进行干熄焦停炉检

修,由维修人员进入到振动给料器里,对磨损第一挡焦板2进行更换,整个停炉检修过程约

48小时。这样既影响整个焦炉的生产,会降低焦炭质量,浪费能源,同时红焦水熄还会对环

境造成较大污染。

发明内容[0003]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在干熄炉排出第一挡焦板磨损后,不必停产检修,能对振动给料器排焦实现控制,避免检修人员进入干

熄炉底部进行危险作业。

[0004]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振动给料器本体的上方为下料口,下料口的下面装有插板阀,插板阀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挡焦

板,且下方设有安装有倾斜溜槽的驱动装置,溜槽的出口正对排出口,溜槽出口上方的振动

给料器本体设置有检修盖板,检修盖板的下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挡焦板,第二挡焦板的下端

通过螺栓安装有耐磨衬板。

[0005] 进一步,所述耐磨衬板采用高铬铸铁。[0006]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原有的振动给料器检修盖板上加装一块第二挡焦板,可以保障在干熄炉第一挡焦板磨损后,不会出现振动给料器排焦不可控的情况,避免了不必要的停

产检修,只需安排约30分钟干熄炉停排焦,关闭插板阀,除尘风机高速运转,通过更换上改

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就而且该防溜焦装置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更换,避免检

修人员进入干熄炉底部进行危险作业。

附图说明[0007] 图1是现有的振动给料器结构示意图;[0008]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0009]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挡焦板8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0] 图中:1.插板阀,2.第一挡焦板,3.溜槽,4.驱动装置,5.检修盖板,6.下料口,7.排出口,8.第二挡焦板,9.耐磨衬板,10.振动给料器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0011]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2和图3,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振动给料器本体10的上方为下料口6(如图2所示),下料口6的下面一侧

安装有插板阀1,插板阀1是用于控制焦炭进入振动给料器本体10,在插板阀1下方的一侧安

装有第一挡焦板2,且下方设有安装有倾斜溜槽3的驱动装置4,第一挡焦板2可对进入溜槽3

的焦炭进行疏导。倾斜的溜槽3出口处较低,并正对着排出口7,溜槽3出口处的上方是振动

给料器本体10设置有的检修盖板5,检修盖板5的下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一块第二挡焦板8(如

图3所示),第二挡焦板8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一块耐磨衬板9。耐磨衬板9采用高铬铸

铁。

[0012] 本实用新型是将原振动给料器本体10的检修盖板5下方增加一块第二挡焦板8装置,并在第二挡焦板8的下端用紧固螺栓固定安装一块耐磨衬板9。在下料口6下方的第一挡

焦板2出现磨损后,将由第二挡焦板8对焦炭析出,对焦炭起到了防溜作用;同时,第二挡焦

板8出现磨损后,可以通过快速更换耐磨衬板9进行反复使用,检修方便,检修时间短,避免

人员进入受限空间,安全性提高。



声明:
“改进的振动给料器防溜焦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