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采矿技术

> 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500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福建海峡科化富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23-09-27 10:27:44
一种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山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

背景技术:

急倾斜薄矿脉一般指倾角大于50°,矿体厚度小于5m的矿体,综合国内贵金属矿脉的开采经验,急倾斜薄矿脉开采多采用浅孔留矿法、中深孔分段空场法和削壁充填法。目前传统采矿方法中底部结构主要采用留5-8m底柱,在底柱中布置放矿漏斗、耙矿巷道与矿石溜井,采场中的矿石经放矿漏斗下放至耙矿巷道,由电耙设备将矿石耙至矿石溜井,溜井下布置装矿进路进行矿石装车,矿车经装矿进路运至脉外阶段运输大巷、主要石门、竖井(斜井)提升至地表。采用该采矿方法需在底柱中布置大量的采切巷道,且大量底柱成为永久矿柱无法采出,适用于矿体厚大、产状稳定的矿体。

然而脉状薄矿体沿走向方向产状往往千变万化,常呈豆荚状产出,若按常规的底柱布置结构,需布置大量的采准巷道、切割巷道,巷道掘进与支护工程量大,采切比高,生产成本高,经济效果差,从而导致薄矿脉无法采出,使之成为不具经济开采价值的“呆矿”,造成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国内一些贵金属矿脉,如金矿脉的厚度往往不大,有些甚至只有0.1-0.2m,但矿体的品位高,甚至含有自然金,采用传统的采矿方法往往无法采出。随着国内厚大矿体的逐年开采,尤其是老矿山可采储量的逐年下降,寻找一种安全可靠、成本低的极薄矿脉的底柱布置结构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脉状薄矿体的且成本低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包括倾斜设置的矿体、沿脉运输大巷、人行天井、联络道和放矿漏斗;

所述矿体上设有采场,所述矿体的倾斜角度大于50°;

所述矿体下方沿其走向设有沿脉运输大巷,所述人行天井沿矿体斜向上设置,所述人行天井上设有联络道,所述联络道将人行天井和采场连通,所述矿体的下盘斜向上设有多个放矿漏斗,所述放矿漏斗的倾斜角度大于矿体的倾斜角度且大于70°;

所述沿脉运输大巷内设有多个矿用单体液压支柱,所述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上方和沿脉运输大巷的顶板之间设有工字钢背板。

其中,所述人行天井的尺寸为:长1.5m×宽1.5m,所述人行天井两两之间的间隔为40-50m。

其中,沿人行天井每隔5-8m设置一个联络道。

其中,所述放矿漏斗两两之间的间隔为6-8m。

其中,所述放矿漏斗的高度为3-5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相较于传统部结构无需设置底柱,少布置一条巷道,大幅降低了采准工作量,沿矿体走向设有沿脉运输大巷,可进一步摸清矿体的走向延伸情况,提高地质勘探程度;通过设置倾斜角度大于70°的放矿漏斗,便于矿石溜放,与传统的垂直放矿漏斗相比底部结构布置更为简洁,减少留设底柱的厚度,提高回采比;通过设置矿用单体液压支柱和工字钢背板,有助于维护沿脉运输大巷的顶板的稳定性,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在矿用单体支柱的掩护下回收顶部矿石,可提高矿石回采率,尤其适用于贵金属矿脉的回采。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底部结构的优化,用无底柱沿脉开拓巷道代替传统的脉外运输巷、装矿进路、矿石溜井、耙矿巷道与放矿漏斗,极大的简化了矿房的底柱结构,降低采切比,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开采传统采矿法无法采出的急倾斜的、极薄的贵金属矿脉。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传统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所示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4的a-a剖面图;

图6所示为图4的b-b剖面图;

标号说明:1、沿脉运输大巷;2、人行天井;3、联络道;4、放矿漏斗;5、采场;6、底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优化矿房底部结构,用无底柱沿脉开拓巷道代替传统的脉外运输巷、装矿进路、矿石溜井、耙矿巷道与放矿漏斗,极大的简化了矿房的底柱结构,降低采切比,降低生产成本。

请参照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包括倾斜设置的矿体、沿脉运输大巷1、人行天井2、联络道3和放矿漏斗4;

所述矿体上设有采场5,所述矿体的倾斜角度大于50°;

所述矿体下方沿其走向设有沿脉运输大巷1,所述人行天井2沿矿体斜向上设置,所述人行天井2上设有联络道3,所述联络道3将人行天井2和采场5连通,所述矿体的下盘斜向上设有多个放矿漏斗4,所述放矿漏斗4的倾斜角度大于矿体的倾斜角度且大于70°;

所述沿脉运输大巷1内设有多个矿用单体液压支柱,所述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一端朝向沿脉运输大巷1的顶板设置,所述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上方和沿脉运输大巷1的顶板之间设有工字钢背板。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相较于传统部结构无需设置底柱,少布置一条巷道,大幅降低了降低采准工作量,沿矿体走向设有沿脉运输大巷,可进一步摸清矿体的走向延伸情况,提高地质勘探程度;通过设置倾斜角度大于70°的放矿漏斗,便于矿石溜放,与传统的垂直放矿漏斗相比底部结构布置更为简洁,减少留设底柱的厚度,提高回采比;通过设置矿用单体液压支柱和工字钢背板,采场里矿石回采结束后,采用后退式回采矿用单体液压支柱上部矿石,先回收矿石,后撤离支柱,实现在液压支柱的掩护下安全回收该部分矿石,有助于维护沿脉运输大巷的顶板的稳定性,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在矿用单体支柱的掩护下回收顶部矿石,可提高矿石回采率,尤其适用于贵金属矿脉的回采,矿用单体液压支柱与工字钢背板可重复利用,更为环保。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底部结构的优化,用无底柱沿脉开拓巷道代替传统的脉外运输巷、装矿进路、矿石溜井、耙矿巷道与放矿漏斗,极大的简化了矿房的底柱结构,降低采切比,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开采传统采矿法无法采出的急倾斜的、极薄的贵金属矿脉。

进一步的,所述人行天井2的尺寸为:长1.5m×宽1.5m,所述人行天井2两两之间的间隔为40-50m。

从上述描述可知,上述人行天井的尺寸可满足人行,且便于掘进。

进一步的,沿人行天井2每隔5-8m设置一个联络道3。

进一步的,所述放矿漏斗4两两之间的间隔为6-8m。

进一步的,所述放矿漏斗4的高度为3-5m。

从上述描述可知,放矿漏斗,用于溜放矿石,放矿漏斗下口部宽度为振动放矿机宽度,放矿漏斗上口部宽度为矿脉的厚度,放矿漏斗倾角大于矿体的倾角,且应当大于70°,放矿漏斗高度为3-5m,便于矿石溜放。

请参照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包括倾斜设置的矿体、沿脉运输大巷1、人行天井2、联络道3和放矿漏斗4;

所述矿体为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七分地铅锌银多金属矿,1号矿脉+460中段1#采场5采用浅孔留矿法,矿体厚度0.2-1.5m,倾角65°-80°,铅锌品位12%,局部矿脉银品位可达500g/t;

所述矿体下方沿其走向设有沿脉运输大巷1,所述人行天井2沿矿体斜向上设置,所述人行天井2上每隔5-8m设有一个联络道3,所述联络道3将人行天井2和采场5连通,所述人行天井2的尺寸为:长1.5m×宽1.5m,所述人行天井2两两之间的间隔为40-50m;

所述矿体的下盘斜向上设有多个放矿漏斗4,所述放矿漏斗4的倾斜角度大于矿体的倾斜角度且大于70°;所述放矿漏斗4两两之间的间隔为6-8m,所述放矿漏斗4的高度为3-5m;

所述沿脉运输大巷1内设有多个矿用单体液压支柱,所述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一端朝向沿脉运输大巷1的顶板设置,所述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上方和沿脉运输大巷1的顶板之间设有工字钢背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相较于传统部结构无需设置底柱,少布置一条巷道,大幅降低了降低采准工作量,沿矿体走向设有沿脉运输大巷,可进一步摸清矿体的走向延伸情况,提高地质勘探程度;通过设置倾斜角度大于70°的放矿漏斗,便于矿石溜放,与传统的垂直放矿漏斗相比底部结构布置更为简洁,减少留设底柱的厚度,提高回采比;通过设置矿用单体液压支柱和工字钢背板,采场里矿石回采结束后,采用后退式回采矿用单体液压支柱上部矿石,先回收矿石,后撤离支柱,实现在液压支柱的掩护下安全回收该部分矿石,有助于维护沿脉运输大巷的顶板的稳定性,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在矿用单体支柱的掩护下回收顶部矿石,可提高矿石回采率,尤其适用于贵金属矿脉的回采,矿用单体液压支柱与工字钢背板可重复利用,更为环保。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底部结构的优化,用无底柱沿脉开拓巷道代替传统的脉外运输巷、装矿进路、矿石溜井、耙矿巷道与放矿漏斗,极大的简化了矿房的底柱结构,降低采切比,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开采传统采矿法无法采出的急倾斜的、极薄的贵金属矿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倾斜设置的矿体、沿脉运输大巷、人行天井、联络道和放矿漏斗;

所述矿体上设有采场,所述矿体的倾斜角度大于50°;

所述矿体下方沿其走向设有沿脉运输大巷,所述人行天井沿矿体斜向上设置,所述人行天井上设有联络道,所述联络道将人行天井和采场连通,所述矿体的下盘斜向上设有多个放矿漏斗,所述放矿漏斗的倾斜角度大于矿体的倾斜角度且大于70°;

所述沿脉运输大巷内设有多个矿用单体液压支柱,所述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上方和沿脉运输大巷的顶板之间设有工字钢背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天井的尺寸为:长1.5m×宽1.5m,所述人行天井两两之间的间隔为40-5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沿人行天井每隔5-8m设置一个联络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矿漏斗两两之间的间隔为6-8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矿漏斗的高度为3-5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包括倾斜设置的矿体、沿脉运输大巷、人行天井、联络道和放矿漏斗;矿体上设有采场,矿体下方沿其走向设有沿脉运输大巷,人行天井沿矿体斜向上设置,人行天井上设有联络道,联络道将人行天井和采场连通,矿体的下盘斜向上设有多个放矿漏斗,放矿漏斗的倾斜角度大于矿体的倾斜角度且大于70°;沿脉运输大巷内设有多个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上方设有工字钢背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底部结构的优化,用无底柱沿脉开拓巷道代替传统的脉外运输巷等结构,简化了矿房的底柱结构,降低采切比,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开采传统采矿法无法采出的急倾斜的、极薄的贵金属矿脉。

技术研发人员:吴春烨;廖兰秋;陈菀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海峡科化富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9

技术公布日:2020.06.16
声明:
“浅孔留矿采矿法的底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