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土壤修复技术

> 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与流程

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与流程

828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济南百合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2023-09-14 16:15:26


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山体绿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2.山体是宝责的生态资源,也是我国的重要不可再生资源之一,山体在美化环境、丰富城市自然生活、净化空气及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牺牲了环境:城市建筑群内部的山体被城市逐渐淹设,不停地改建、扩建蚕食着为数不多的山体区:同时,在城市边缘地带,一些自然山体群也遭到了威胁:

3.城市的不断扩张,导致这些本就危险的山体群面积逐渐缩小:而且由于挖矿采石等人类活动,山体群进一步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加规划,毫无规律地开采矿山资源,导致山体被开采得面目全非,并且很多山体形成了峭壁,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4.目前岩质边坡景观建设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岩壁石刻,此种方法少工程措施,主要是在裸露岩壁上刻文字或图画,从而达到美化岩面的效果;二是利用人工手段对整个岩石边坡的环境进行重新创造,技术手段包括坡面修筑栈道、开挖洞穴以供游人行走,或者在岩石坡面修建人工瀑布,制造动态的流水景观等;三是植树种草,通过绿化手段遮盖住裸露的坡面,使之与周围环境协调。前两种方法对坡面岩石的质地、岩坡所处位置等条件有一定限制,所以应用比较有限,第三种方法相比较而言被广泛采用。

5.但是要在岩质边坡上植树种草,往往需要使用植生袋,将植生袋固定在边坡的表面,使其能够对山体进行修复,而现有的固定植生袋的方式是采用土工格室将其放置在边坡的表面,而土工格室是采用在边坡上打孔,在安装锚杆的方式进行固定,但是由于边坡岩石的影响,土工格室与边坡的连接并不稳定,在植生袋放置在土工格室的内部时,因为植生袋的重量,会导致土工格室的损坏或者脱落,起不到很好的将植生袋固定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岩石边坡修复过程中,土工格室与边坡的连接并不稳定,在植生袋放置在土工格室的内部时,因为植生袋的重量,会导致土工格室的损坏或者脱落,起不到很好的将植生袋固定的问题。

7.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包括植生袋以及用于放置植生袋的放置框,该放置框的底部设有方形开孔,在方形开孔的两侧且位于放置框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筒,该固定筒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9.s1:坡度修整:通过粉碎,剥离,分级的方式将坡面进行修整。

10.s2:在修正好的岩石边坡上打孔,安装放置框,将放置框下方的固定筒插入打好的

孔内,在使用螺栓打进固定筒内,使固定筒膨胀张开。

11.s3:将泥土以及适合在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植被种子装入植生袋,再将植生袋放置到放置框的内部。

12.s4:前期养护:使用雾化器对坡面上放置的植生袋进行湿润,保证植生袋内部的植被种子能够成功生长。

13.s5:后期绿化,待到植生袋内的植被种子生长出来以后,在植生袋的上方进一步种植适合当地种植的树木。

14.进一步,s3中,要确保植生袋完全被填充物所填满,填充后要将袋体拍打成型,压实度70%以上,土壤容重在1.1-1.4g/cm3,且s3中所使用的植被种子以草、灌为主。

15.进一步,固定筒中间设有缝隙,且固定筒内部孔的直径从上往下依次缩小;当螺栓打入固定筒内部后,固定筒的下端会朝向外侧张开。

16.进一步,固定筒的下端设有凸起,当固定筒的下端张开后,凸起会卡进土壤中,进一步固定放置框的位置,保证放置框与放置在放置框内的植生袋在大风以及雨水冲刷的条件下不会滑落。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1.本发明放置框的中部设有方形开孔,能够使位于植生袋内部的植被生长后形成的根系,穿过该开孔,吸附在边坡的表面,进一步固定植生袋,并且植被的根系也能够将植生袋内的泥土固定在边坡上,使岩质边坡变为适合栽培绿植的条件,完成边坡的生态修复。

19.2.本发明放置框下方的固定筒能够放进人工预先在边坡上开设的孔眼内,用于孔眼的大小与固定筒的外表面并不能连接的严丝合缝,传统还需要在缝隙内填充胶水或者其它用于固定的填充物,而本发明只需要采用螺栓打进固定筒的内部,固定筒内部孔的直径从上往下依次缩小;当螺栓打入固定筒内部后,固定筒的下端会朝向外侧张开,当固定筒的下端张开后,固定筒下端的凸起会牢牢卡住孔眼的内表面,进一步固定放置框的位置,能够增加放置框用于边坡角度多大时的牢固性,同时结构方便,减低采用填充物的成本。

20.3.本发明中采用植生袋,具有稳定性高,能够有效避免雨水冲刷,防止坡面土石下滑的优点;且绿化效果持续明显,在不同类型坡面为植被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基质,保证植被持续健康生长。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发明中放置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发明中固定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放置框,2-植生袋,3-方形开孔,12-固定筒。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

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包括植生袋2以及用于放置植生袋2的放置框1,该放置框1的底部设有方形开孔11,在方形开孔11的两侧且位于放置框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筒12,该固定筒12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9.s1:坡度修整:通过粉碎,剥离,分级的方式将坡面进行修整。

30.s2:在修正好的岩石边坡上打孔,安装放置框1,将放置框1下方的固定筒12插入打好的孔内,在使用螺栓打进固定筒12内,使固定筒12膨胀张开。

31.s3:将泥土以及适合在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植被种子装入植生袋,同时要确保植生袋2完全被填充物所填满,填充后要将袋体拍打成型,压实度要在70%以上,土壤容重在1.1g/cm3;再将植生袋2放置到放置框1的内部。

32.s4:前期养护:使用雾化器对坡面上放置的植生袋2进行湿润,保证植生袋2内部的植被种子能够成功生长。

33.s5:后期绿化,待到植生袋2内的植被种子生长出来以后,在植生袋2的上方进一步种植适合当地种植的树木。

34.s3中的植被种子以草、灌为主。

35.固定筒12中间设有缝隙,且固定筒2内部孔的直径从上往下依次缩小;当螺栓打入固定筒12内部后,固定筒12的下端会朝向外侧张开。

36.固定筒12的下端设有凸起,当固定筒12的下端张开后,凸起会卡进土壤中,进一步固定放置框1的位置,保证放置框1与放置在放置框1内的植生袋2在大风以及雨水冲刷的条件下不会滑落。

37.实施例2:

38.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包括植生袋2以及用于放置植生袋2的放置框1,该放置框1的底部设有方形开孔11,在方形开孔11的两侧且位于放置框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筒12,该固定筒12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39.s1:坡度修整:通过粉碎,剥离,分级的方式将坡面进行修整。

40.s2:在修正好的岩石边坡上打孔,安装放置框1,将放置框1下方的固定筒12插入打好的孔内,在使用螺栓打进固定筒12内,使固定筒12膨胀张开。

41.s3:将泥土以及适合在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植被种子装入植生袋,同时要确保植生袋2完全被填充物所填满,填充后要将袋体拍打成型,压实度要在70%以上,土壤容重在1.2g/cm3;再将植生袋2放置到放置框1的内部。

42.s4:前期养护:使用雾化器对坡面上放置的植生袋2进行湿润,保证植生袋2内部的植被种子能够成功生长。

43.s5:后期绿化,待到植生袋2内的植被种子生长出来以后,在植生袋2的上方进一步种植适合当地种植的树木。

44.s3中的植被种子以草、灌为主。

45.固定筒12中间设有缝隙,且固定筒2内部孔的直径从上往下依次缩小;当螺栓打入

固定筒12内部后,固定筒12的下端会朝向外侧张开。

46.固定筒12的下端设有凸起,当固定筒12的下端张开后,凸起会卡进土壤中,进一步固定放置框1的位置,保证放置框1与放置在放置框1内的植生袋2在大风以及雨水冲刷的条件下不会滑落。

47.实施例3:

48.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包括植生袋2以及用于放置植生袋2的放置框1,该放置框1的底部设有方形开孔11,在方形开孔11的两侧且位于放置框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筒12,该固定筒12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49.s1:坡度修整:通过粉碎,剥离,分级的方式将坡面进行修整。

50.s2:在修正好的岩石边坡上打孔,安装放置框1,将放置框1下方的固定筒12插入打好的孔内,在使用螺栓打进固定筒12内,使固定筒12膨胀张开。

51.s3:将泥土以及适合在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植被种子装入植生袋,同时要确保植生袋2完全被填充物所填满,填充后要将袋体拍打成型,压实度要在70%以上,土壤容重在1.4g/cm3;再将植生袋2放置到放置框1的内部。

52.s4:前期养护:使用雾化器对坡面上放置的植生袋2进行湿润,保证植生袋2内部的植被种子能够成功生长。

53.s5:后期绿化,待到植生袋2内的植被种子生长出来以后,在植生袋2的上方进一步种植适合当地种植的树木。

54.s3中的植被种子以草、灌为主。

55.固定筒12中间设有缝隙,且固定筒2内部孔的直径从上往下依次缩小;当螺栓打入固定筒12内部后,固定筒12的下端会朝向外侧张开。

56.固定筒12的下端设有凸起,当固定筒12的下端张开后,凸起会卡进土壤中,进一步固定放置框1的位置,保证放置框1与放置在放置框1内的植生袋2在大风以及雨水冲刷的条件下不会滑落。

57.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技术特征:

1.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植生袋(2)以及用于放置植生袋(2)的放置框(1),该放置框(1)的底部设有方形开孔(11),在方形开孔(11)的两侧且位于放置框(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筒(12),该固定筒(12)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s1:坡度修整:通过粉碎,剥离,分级的方式将坡面进行修整。s2:在修正好的岩石边坡上打孔,安装放置框(1),将放置框(1)下方的固定筒(12)插入打好的孔内,在使用螺栓打进固定筒(12)内,使固定筒(12)膨胀张开。s3:将泥土以及适合在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植被种子装入植生袋,再将植生袋(2)放置到放置框(1)的内部。s4:前期养护:使用雾化器对坡面上放置的植生袋(2)进行湿润,保证植生袋(2)内部的植被种子能够成功生长。s5:后期绿化,待到植生袋(2)内的植被种子生长出来以后,在植生袋(2)的上方进一步种植适合当地种植的树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要确保植生袋(2)完全被填充物所填满,填充后要将袋体拍打成型,压实度70%以上,土壤容重在1.1-1.4g/cm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的植被种子以草、灌为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12)中间设有缝隙,且固定筒(12)内部孔的直径从上往下依次缩小。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12)的下端设有凸起,当固定筒(12)的下端张开后,凸起能够紧紧卡在岩石孔眼中,进一步固定放置框的位置。

技术总结

一种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包括植生袋以及用于放置植生袋的放置框,该放置框的底部设有方形开孔,在方形开孔的两侧且位于放置框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筒,该固定筒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本发明本发明只需要采用螺栓打进固定筒的内部,固定筒内部孔的直径从上往下依次缩小;当螺栓打入固定筒内部后,固定筒的下端会朝向外侧张开,当固定筒的下端张开后,固定筒下端的凸起会牢牢卡住孔眼的内表面,放置框固定后,将植生袋内固定在边坡上,使岩质边坡变为适合栽培绿植的条件,能够有效避免雨水冲刷,防止坡面土石下滑,从而完成山体边坡的生态修复。边坡的生态修复。边坡的生态修复。

技术研发人员:刘博 赵国怀 陈广浩 吕国正 董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济南百合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4

技术公布日:2022/9/30
声明:
“破损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与流程”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