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工业污染源产排污核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业污染源产排污核算模型及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2.工业污染源产排污量的获取是工业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掌握我国工业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制定相关的环境管理政策有着重要意义,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法是污染源产排污量获取的主要方法。目前企业治污能力整体提升,但同一治理技术在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间运行状态可能有所不同,同类型排污企业排放量的个体差异明显。
3.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2007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简称“一污普”)采用和建立的产排污系数法,也即污染物的产生量利用污染物产生系数和产品或原料的量核算,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主要活动水平(产品、工艺、原料、规模等,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种类)和排污系数确定,产污系数不直接参与计算,该方法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一、核算原理未充分考虑物质代谢规律,将污染物的产生、去除和排放的连续性环节割裂对待,不能体现污染物产生排放的客观规律。
5.二、相同产品、原料、工艺、规模和治理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相似,但由于我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的提升,不同企业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污染物治理效果差异较大,该方法不能体现出不同企业间的治理设施运行状态导致的污染物去除量的差异,与企业实际排放水平差异较大。
6.三、由于我国工业生产中专业化分工趋势加剧,长流程工艺的不同生产环节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上游下游企业共同完成,也即生产工艺逐步分段化,该方法与当前我国实际生产企业状态脱节,未给出专业化分工段的污染物产排量核算方法和系数。
7.四、相近行业类别甚至不同行业类别之间,往往存在污染物产生排放规律近似或者一致的生产工段或环节,例如机械加工的切割、焊接等工艺过程,颗粒物等污染物的产生量近似。
8.该方法的产排污系数严格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制定和划分,导致大量产排污系数的冗余,不利于核算参数结果的管理以及核算效率的提升。因此如何避免产排污系数的冗余、提高核算效率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污染源产排污核算模型及构建方法,以工业代谢为理论基础,在深入分析我国当前工业生产特征和产排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符合我国工业生产和运营实际的产排污核算模型,重点针对核算单元的判定、产污水平
声明:
“工业污染源产排污核算模型及构建方法与流程”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