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固/危废处置技术

> 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

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

951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嘉兴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  
2023-12-27 10:51:32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包括湿污泥储仓(5),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污泥储仓(5)至少设置有两处出口,其中一个出口通过第一湿污泥输送泵(4)及管道与焚烧炉(3)连通,另外一个出口通过第二湿污泥输送泵(6)及管道与污泥干化装置(7)连通;

所述污泥干化装置(7)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干污泥给料器(8)连通,所述干污泥给料器(8)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喷射泵(2)连通,所述喷射泵(2)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所述焚烧炉(3)连通;

在所述喷射泵(2)的进风口处设置有风机(1),风机(1)通过所述的喷射泵(2)在所述干污泥给料器(8)下部形成负压;能够将所述污泥干化装置(7)产生的干污泥在负压作用下被输送至焚烧炉(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干化装置(7)为污泥干化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污泥给料器(8)具有调节进入所述喷射泵(2)的污泥量的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湿污泥输送泵(4)和所述第二湿污泥输送泵(6)均具有流量调节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污泥储仓(5)内储存的污泥含水量为60%?8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污泥给料器(8)输出的污泥含水量不高于40%。

说明书: 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背景技术[0002] 现如今对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其中焚烧是目前最主要要的无害化处置方式之一。由于污水厂产生的脱水污泥(湿污泥)含水率较高,通常在80%左右,热值极低,若直接用于焚烧,需要补充大量燃料,经济性差。因此在焚烧前,湿污泥通常需要经过干化将大量的水分蒸发,产生含水率较低、热值较高的干污泥,以维持其在焚烧炉中自持焚烧。[0003] 首先,目前的干污泥输送方式还存在一些弊端。对干污泥的输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斗提机、皮带等机械设备做连续运输;另一种是利用卡车等移动设备做点到点运输。

[0004] 第一种运输方式,缺点是机械设备复杂且庞大,密闭效果差,而且一般占地面积大,噪音大,运行操作复杂且故障多,设备投资成本和维修成本高。[0005] 第二种运输方式,一般适合直接去填埋或堆肥。如果需要将干污泥送入焚烧厂做进一步处理,一般还需要将干污泥与燃料进行混合,设置皮带等机械输送设备送入焚烧炉,这些设备一般都是露天的,且密闭性都较差。干污泥在输送过程中容易产生扬尘和臭气,导致污染环境。[0006] 其次,污泥在40%?60%含水率时,输送困难。污泥干化是为了去除或减少污泥中的水分。干化过程中的污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湿区,处于该阶段的污泥含水率较高(一般由80%含水率干化至60%),具有很好的自由流动性,因此可以很容易输送;第二,粘滞区,处于该阶段的污泥含水率略有降低(40%~60%),具有较强的黏性,不易自由流动,该区域是污泥输送过程中需要避免的区域;第三,粒状区,此阶段的污泥含水率一般降至40%以下,污泥呈现颗粒状,易与湿污泥或其他物质混合。不同含水率的污泥都能进入锅炉焚烧,一般来说,干化程度的选择必须满足污泥自持焚烧的要求,符合经济性和安全性,减少外部能源的输入。通常污泥自持焚烧所需热值对应的含水率区间在粘滞区,若直接干化至该目标含水率,则后续输送较为困难,能耗增加且易发生堵塞等现象,影响整体设备的稳定长期运行。

[0007]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低成本,能耗低,运行稳定,输送过程中臭气不外散并且避免了污泥粘滞区而导致堵塞、输送困难等效果的污泥后混系统。[0008]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实用新型内容

[0009]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的污泥处理方式成本较高、运行不稳定的问题。[0010]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包括湿污泥储仓,所述湿污泥储仓至少设置有两处出口,其中一个出口通过第一湿污泥输送泵及管道与焚烧炉连通,另外一个出口通过第二湿污泥输送泵及管道与污泥干化装置连通;[0011] 所述污泥干化装置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干污泥给料器连通,所述干污泥给料器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喷射泵连通,所述喷射泵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所述焚烧炉连通;[0012] 在所述喷射泵的进风口处设置有风机,风机通过所述的喷射泵在所述干污泥给料器下部形成负压;能够将所述污泥干化装置产生的干污泥在负压作用下被输送至焚烧炉。[0013] 优选的,所述污泥干化装置为污泥干化机。[0014] 优选的,所述干污泥给料器具有调节进入所述喷射泵的污泥量的功能。[0015] 优选的,所述第一湿污泥输送泵和所述第二湿污泥输送泵均具有流量调节功能。[0016] 优选的,所述湿污泥储仓内储存的污泥含水量为60%?85%。[0017] 优选的,所述干污泥给料器输出的污泥含水量不高于40%。[001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0019] 本实用新型由于上述结构设计,采用与风机连接的喷射泵以在干污泥给料器的下部形成局部负压,使得干污泥在风力作用下顺利进入输送管道,从而被输送至焚烧炉;干污泥从污泥干化机产生至最终送入焚烧炉的过程中仅经过管道、给料器和喷射泵,密闭性好且处在负压工况下,使得输送过程中的扬尘和臭气不会散发到周围环境中。[0020] 可将干污泥和湿污泥分别送至焚烧炉后混,使得最终进入焚烧炉的污泥含水率达到自持焚烧所需,而避免了直接干化至目标含水率,或在焚烧炉前进行混合,即避免了输送处在粘滞区的污泥。[0021] 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机械式输送方式,利用风机产生的气流作为污泥输送的动力,能够避免输送过程中的臭气和烟尘外溢,噪音低,输送易控制,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大大降低了采用其他机械设备所占用的面积和成本;进一步地避免了输送处在粘滞区的污泥,输送更稳定,设备不易堵塞,保证了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附图说明[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列的结构示意图。[0023] 图中:1风机、2喷射泵、3焚烧炉、4第一湿污泥输送泵、5湿污泥储仓、6第二湿污泥输送泵、7污泥干化装置、8干污泥给料器。具体实施方式[0024]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0025] 实施例:[0026] 如图1所示,一种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包括湿污泥储仓5,湿污泥储仓5至少设置有两处出口,其中一个出口通过第一湿污泥输送泵4及管道与焚烧炉3连通,另外一个出口通过第二湿污泥输送泵6及管道与污泥干化装置7连通。[0027] 污泥干化装置7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干污泥给料器8连通,干污泥给料器8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喷射泵2连通,喷射泵2的出口处通过管道与焚烧炉3连通;干污泥给料器8通过阀体调节从污泥干化装置7进入到喷射泵3的干污泥量。[0028] 在喷射泵2的进风口处设置有风机1,风机1通过的喷射泵2在干污泥给料器8下部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污泥干化装置7出口的干污泥通过管道被输送至焚烧炉3,实现利用气体作为输送动力的技术目的。[0029] 具体的,干污泥给料器8具有调节进入喷射泵2的污泥量的功能。[0030] 具体的,第一湿污泥输送泵4和第二湿污泥输送泵6均具有流量调节功能。[0031] 第一湿污泥输送泵4将湿污泥储仓5中的一部分未经干化的湿污泥直接输送至焚烧炉3;第二湿污泥输送6将湿污泥储仓5中的一部分湿污泥输送至污泥干化装置7,去除该部分湿污泥的部分水分,降低污泥含水率,提高污泥热值;实现利用不同输送设备将湿污泥和干污泥分开输送并控制两者的配比,以达到在焚烧炉3内以设定比例后混,实现了在污泥输送过程中避开污泥粘滞区的技术目的。[0032] 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泥干化装置7可以为任意采用直接或间接换热方式的污泥干化机,以实现部分湿污泥含水率降低,提高热值以满足焚烧要求。[0033] 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含水率低于40%的干污泥的给料输送,以及含水率为60%?85%的湿污泥与含水率低于40%的干污泥后混。原因一:污泥含水率太低,就完全没有流动性,无法利用气力运输;污泥含水率太高,则比重太大,气力运输不了。原因二:低于含水率60%的湿污泥已经基本处在污泥的粘滞区,输送困难,没有利用分开输送后混避开粘滞区的必要;高于85%含水率的湿污泥直接进入污泥干化机的干化能耗太高,应进行进一步脱水。

[003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如下:[0035] 首先,湿污泥储仓5中的一部分湿污泥通过第二湿污泥输送泵6调节进入污泥干化装置7的给料量,风机1经过喷射泵2后在干污泥给料器8下部形成负压,该负压将污泥干化装置7产生的干污泥吸入并在风机1产生的气体的动能下带入输送管道,最终将这部分干污泥输送进入焚烧炉3。[0036] 湿污泥储仓5中的一部分湿污泥通过第一湿污泥输送泵4调节进入焚烧炉5的给料量,获得所需湿污泥和干污泥的配比,使湿污泥和干污泥以设定比例在焚烧炉5中后混并焚烧。[0037] 显然,湿污泥输送至污泥干化装置7和焚烧炉5的进程是可以同时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污泥的处理效率。[0038]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声明:
“污泥的给料后混系统”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