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黄岗铁矿Ⅰ区的采矿方法为阶段充填法[2][3],即采用分段凿岩、阶段出矿、嗣后充填法一、二步采矿方法进行回采,对于矿体厚度大于20m的采场按垂直矿体走向布置,采用中深孔凿岩、爆破的方法进行采出矿作业。该矿的中段、分段主巷道均布置到矿体下盘的岩石中,通过探矿穿脉(或凿岩巷)进入矿体内,底部采用装矿巷道配合拉底堑沟的方式进行出矿,采用切割井和切割巷联合的方式进行拉槽爆破,其切割巷和切割井一般都布置在矿体上盘靠近矿岩接触的地带,拉槽爆破采用扇形中深孔扩井和拉槽爆破,拉槽长度为采场宽度。
初步设计[4]对其矿体赋存情况和矿石主要特性做出了大致描述:“黄岗铁矿Ⅰ区是一个大型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主要集中分布在由钾长花岗岩与大石寨组上部安山岩及所夹火山碎屑岩所形成的矽卡岩之内。走向长度1021米,倾斜长度495米,倾角在60-70°,矿体平均厚度25米,最大118米,属于急倾斜厚矿体,矿体形态为不规则的似层状,矿体及上下盘围岩总体属于中等稳固以上,矿石构造具有多种类型,以浸染状、致密块状构造为主,矿石普氏硬度系数10-16,松散系数为 1.5”。
矿山在组织开拓、采准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矿体的赋存情况又进行了详细的二次圈定,通过二次圈定可以看出该矿体在走向、倾向和倾角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54线矿体走向发生较大变化,出现明显分支现象,就单个采场而言矿体上、下盘倾角还是变化比较剧烈的,有的分段矿体倾角达到了40°左右。
2、问题的提出
矿体的上盘倾角变化大,尤其是上盘倾角较缓的采场,其切割巷、切割井的布置位置就比较关键,本文开始研究前矿山一般采用沿矿岩接触带布置或者全部布置在矿体内,上盘三角区域的矿体采用中深孔负排爆破。第一种情况沿接触带布置时,部分拉槽是在上盘围岩中,而且还会有部分三角区域的矿体无法回收,损失、贫化都比较大;第二种情况全部布置在矿体内时,人员装药要通过拉槽空区或通过下分段切割井进入装药地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如果负排的排数较多一次爆破无法完成时造成剩余炮孔无法进行装药,增大了矿量损失。具体情况见下面的图1和图2。
上述第一种情况增大了采矿的损失和贫化,采矿经济效果不好,可以采用;第二种情况存在安全隐患,作业效率低,而且还有可能增大矿量
声明:
“上盘三角矿采矿工艺的研究与实践”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