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沉淀池。
背景技术:
废水沉淀池一般有竖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按沉淀原理,主要有竖流式沉淀池和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原理是悬浮物本身沉降速度大于水流上升流速,实现悬浮物沉降分离,沉降速度一般为1.5-3.0米/小时。平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原理是悬浮物按其本身沉降速度有足够的沉降时间沉到池底,实现悬浮物沉降分离,即悬浮物本身沉降速度大于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表面负荷率一般为1.5-3.0立方米/(平方米?小时)。一般来说竖流式沉淀池池深大,适用于较小处理规模;而平流式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池深较浅,占地面积大,其中平流式适用于大、中、小处理规模,辐流式适用于大、中处理规模。其排泥方式可以定期排泥,也可以连续排泥。
在废水处理领域,传统理论认为,在使用污水沉淀池处理污水时,污水能够均匀和平均地通过沉淀池,在此过程中,重的污泥或者废固体沉淀下降到池底形成污泥,污泥层由收集器池底取出,经沉淀净化的水流过溢流堰, 经溢流堰上端流入出水通道而后排出。
但是工业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与上述传统理论的分析和预测出入很大。研究发现,沉淀池内水力流动的情况对沉淀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污水的进水流速过快会引起严重的异重流现象,原因是进水水流的比重比沉淀池内的清水的比重大,以及较快的自然流速加上进水水流的流入位置较高,进水水流会带动沉淀池内的清水形成涡流(射流现象)。产生的涡流水流量往往高出进水流量的10倍以上,严重的涡流导致沉淀池底的污泥扬起从而阻碍污泥的沉淀效果。为此设计出了如中国专利号为200510002171.9结构形式的从水池的水体内部空间引入废水的废水池和废水处理方法。该结构进行废水处理时,较之该技术以前的技术而言是具有进步性的,但是仍旧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设置根本裙板将水池水体分割为污水区域(布水孔所在区域)和清水区域,污水区域的下端相当于污水进口,整个污水区域相当于一根污水进管,使得水池参与沉淀处理的空间(已即水池总空间减掉污水区域后的空间)降低、已即有效空间占比低;最大废水处理量由沉淀池的物理尺寸所决定,不能够通过工艺的改变来得以提升,此时需要提高废水处理量(俗称废水处理能力)即只能够通过对水池进行扩容来实现,扩容会导致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空间占
声明:
“废水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