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选矿技术

> 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

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

877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保定澳源橡胶机带制造有限公司  
2024-02-27 13:41:01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包括输送皮带(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皮带(1)连接有移动组件(2),所述移动组件(2)包括转轴(201)、安装架板(202)、连接架板(203)、连接轴座(204)、第一电动推杆(205)、抬升板(206)、第二电动推杆(207)、固定底板(208)、安装圆槽(209)、第三电动推杆(210)、缓冲弹簧(211)、支撑底座(212)、万向轮(213)、橡胶导向板(214)和固定螺钉(215);

所述输送皮带(1)缠绕于两个转轴(201)外侧,两个所述转轴(201)对称转动连接于安装架板(202)内,所述安装架板(202)底端一侧转动连接于连接架板(203)顶端,所述安装架板(202)底端一侧对称安装有连接轴座(204),所述连接轴座(204)转动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205),所述连接架板(203)两侧对称焊接有抬升板(206),所述抬升板(206)底端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207),所述第二电动推杆(207)通过螺钉安装于固定底板(208)顶端,所述固定底板(208)底端四角处开设有安装圆槽(209),所述安装圆槽(209)内嵌入安装有第三电动推杆(210),所述安装圆槽(209)内对应第三电动推杆(210)外侧安装有缓冲弹簧(211),所述缓冲弹簧(211)底端连接有支撑底座(212),所述第三电动推杆(210)推杆底端连接有万向轮(213),所述安装架板(202)两侧对称转动安装有橡胶导向板(214),所述橡胶导向板(214)两侧安装有固定螺钉(2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05)通过螺钉安装于连接架板(203)内底端,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05)、第二电动推杆(207)和第三电动推杆(210)输入端分别和外部电源输出端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圆槽(209)内部顶端的直径等于第三电动推杆(210)的外径,所述第三电动推杆(210)推杆贯穿支撑底座(212)顶端连接有万向轮(2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皮带(1)连接有放置组件(3),所述放置组件(3)包括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顶过渡层(302)、顶芯胶层(303)、纤维层(304)、中间芯胶层(305)、钢丝绳芯(306)、底过渡层(307)、橡胶底覆盖层(308)和承载过渡辊(309);

所述输送皮带(1)顶端粘接有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所述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底端粘接有顶过渡层(302),所述顶过渡层(302)底端粘接有顶芯胶层(303),所述顶芯胶层(303)底端粘接有纤维层(304),所述纤维层(304)底端粘接有中间芯胶层(305),所述中间芯胶层(305)内部均匀嵌入安装有钢丝绳芯(306),所述中间芯胶层(305)底端连接有底过渡层(307),所述底过渡层(307)底端粘接有橡胶底覆盖层(308),所述橡胶底覆盖层(308)底端连接有承载过渡辊(30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过渡辊(309)转动安装于安装架板(202)内,所述承载过渡辊(309)的长度等于安装架板(202)内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芯(306)的长度等于输送皮带(1)的宽度,所述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的宽度等于安装架板(202)内的宽度。

说明书: 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背景技术[0002] 输送带,又称运输带,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广泛应用于水泥、焦化、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中输送距离较短、输送量较小的场合。[0003] 目前输送带在进行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快速和相应设备进行对接,但是输送带在对接时操作繁琐,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导致对接十分不便,且物料容易从连接空隙漏下,影响输送。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目前输送带在进行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快速和相应设备进行对接,但是输送带在对接时操作繁琐,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导致对接十分不便,且物料容易从连接空隙漏下,影响输送的问题。[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包括输送皮带,所述输送皮带连接有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转轴、安装架板、连接架板、连接轴座、第一电动推杆、抬升板、第二电动推杆、固定底板、安装圆槽、第三电动推杆、缓冲弹簧、支撑底座、万向轮、橡胶导向板和固定螺钉;[0006] 所述输送皮带缠绕于两个转轴外侧,两个所述转轴对称转动连接于安装架板内,所述安装架板底端一侧转动连接于连接架板顶端,所述安装架板底端一侧对称安装有连接轴座,所述连接轴座转动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连接架板两侧对称焊接有抬升板,所述抬升板底端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通过螺钉安装于固定底板顶端,所述固定底板底端四角处开设有安装圆槽,所述安装圆槽内嵌入安装有第三电动推杆,所述安装圆槽内对应第三电动推杆外侧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底端连接有支撑底座,所述第三电动推杆推杆底端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安装架板两侧对称转动安装有橡胶导向板,所述橡胶导向板两侧安装有固定螺钉。[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推杆通过螺钉安装于连接架板内底端,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和第三电动推杆输入端分别和外部电源输出端电性连接。[0008] 优选的,所述安装圆槽内部顶端的直径等于第三电动推杆的外径,所述第三电动推杆推杆贯穿支撑底座顶端连接有万向轮。[0009] 优选的,所述输送皮带连接有放置组件,所述放置组件包括高强度耐磨防滑层、顶过渡层、顶芯胶层、纤维层、中间芯胶层、钢丝绳芯、底过渡层、橡胶底覆盖层和承载过渡辊;[0010] 所述输送皮带顶端粘接有高强度耐磨防滑层,所述高强度耐磨防滑层底端粘接有顶过渡层,所述顶过渡层底端粘接有顶芯胶层,所述顶芯胶层底端粘接有纤维层,所述纤维层底端粘接有中间芯胶层,所述中间芯胶层内部均匀嵌入安装有钢丝绳芯,所述中间芯胶层底端连接有底过渡层,所述底过渡层底端粘接有橡胶底覆盖层,所述橡胶底覆盖层底端连接有承载过渡辊。[0011] 优选的,所述承载过渡辊转动安装于安装架板内,所述承载过渡辊的长度等于安装架板内的宽度。[0012] 优选的,所述钢丝绳芯的长度等于输送皮带的宽度,所述高强度耐磨防滑层的宽度等于安装架板内的宽度。[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0014] 1、设置有移动组件,通过第三电动推杆推动万向轮,能够使输送带利用万向轮直接进行移动,从而调整输送带的的固定位置,再通过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从而带动输送带进行高度和角度的调节,再通过转动连接的橡胶导向板从而能够快速对输送带进行调节满足与相应设备的对接,防止物料从连接空隙漏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0015] 2、设置有放置组件,通过承载过渡辊大幅减少物料对输送带的冲击,使输送带的受力均匀,再通过输送皮带设置的纤维层、芯胶层以及钢丝绳芯能够提升现输送皮带强度和耐磨性能,使输送皮带承载能力增强,延长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0016]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0017] 在附图中:[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9]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0020]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放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区域结构示意图;[0022] 图中标号:1、输送皮带;[0023] 2、移动组件;201、转轴;202、安装架板;203、连接架板;204、连接轴座;205、第一电动推杆;206、抬升板;207、第二电动推杆;208、固定底板;209、安装圆槽;210、第三电动推杆;211、缓冲弹簧;212、支撑底座;213、万向轮;214、橡胶导向板;215、固定螺钉;[0024] 3、放置组件;301、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2、顶过渡层;303、顶芯胶层;304、纤维层;305、中间芯胶层;306、钢丝绳芯;307、底过渡层;308、橡胶底覆盖层;309、承载过渡辊。

具体实施方式[002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0026] 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包括输送皮带1,输送皮带1连接有移动组件2,移动组件2包括转轴201、安装架板202、连接架板203、连接轴座204、第一电动推杆205、抬升板206、第二电动推杆207、固定底板208、安装圆槽209、第三电动推杆210、缓冲弹簧211、支撑底座212、万向轮213、橡胶导向板214和固定螺钉215;

[0027] 输送皮带1缠绕于两个转轴201外侧,两个转轴201对称转动连接于安装架板202内,安装架板202底端一侧转动连接于连接架板203顶端,安装架板202底端一侧对称安装有连接轴座204,连接轴座204转动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205,第一电动推杆205通过螺钉安装于连接架板203内底端,便于带动安装架板202进行转动,连接架板203两侧对称焊接有抬升板206,抬升板206底端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207,第二电动推杆207通过螺钉安装于固定底板208顶端,固定底板208底端四角处开设有安装圆槽209,安装圆槽209内嵌入安装有第三电动推杆210,安装圆槽209内部顶端的直径等于第三电动推杆210的外径,便于嵌入安装,安装圆槽209内对应第三电动推杆210外侧安装有缓冲弹簧211,缓冲弹簧211底端连接有支撑底座212,第三电动推杆210推杆底端连接有万向轮213,第一电动推杆205、第二电动推杆207和第三电动推杆210输入端分别和外部电源输出端电性连接,使第一电动推杆205、第二电动推杆207和第三电动推杆210能够启动,第三电动推杆210推杆贯穿支撑底座

212顶端连接有万向轮213,便于推动万向轮213来带动装置移动,安装架板202两侧对称转动安装有橡胶导向板214,所述橡胶导向板214两侧安装有固定螺钉215。

[0028] 输送皮带1连接有放置组件3,放置组件3包括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顶过渡层302、顶芯胶层303、纤维层304、中间芯胶层305、钢丝绳芯306、底过渡层307、橡胶底覆盖层

308和承载过渡辊309;

[0029] 输送皮带1顶端粘接有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的宽度等于安装架板202内的宽度,便于输送皮带1安装于安装架板202内,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底端粘接有顶过渡层302,顶过渡层302底端粘接有顶芯胶层303,顶芯胶层303底端粘接有纤维层304,纤维层304底端粘接有中间芯胶层305,中间芯胶层305内部均匀嵌入安装有钢丝绳芯306,钢丝绳芯306的长度等于输送皮带1的宽度,便于支撑输送皮带1,中间芯胶层305底端连接有底过渡层307,底过渡层307底端粘接有橡胶底覆盖层308,橡胶底覆盖层308底端连接有承载过渡辊309,承载过渡辊309转动安装于安装架板202内,承载过渡辊309的长度等于安装架板202内的宽度,便于对齐安装。[003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输送带使用时,先启动第三电动推杆210,通过第三电动推杆210推动万向轮213,能够使输送带利用万向轮213来直接进行移动,从而调整输送带的的固定位置,选好固定位置后收回第三电动推杆210,继而使支撑底座212对输送带进行固定,再启动第一电动推杆205和第二电动推杆207,先通过第二电动推杆207带动连接架板203向上抬升,从而带动输送带进行高度的调节,再通过第一电动推杆205与连接轴座204的配合,从而使安装架板202转动,继而能够带动输送带进行角度的调节,再通过转动橡胶导向板214与相应设备进行对接贴合,并通过固定螺钉215对橡胶导向板214进行固定,使对接过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0031] 在输送带进行输送物料时,通过输送皮带1底端缠绕的承载过渡辊309能够大幅减少物料对输送带的冲击,使输送带的受力均匀,再通过输送皮带1设置的纤维层304、中间芯胶层305以及内部嵌入的钢丝绳芯306能够提升现输送皮带1的强度,纤维层304是凯夫拉纤维层,具有增加输送皮带1的强度效果,通过高强度耐磨防滑层301能够提高输送皮带1的耐磨度,从而使输送皮带1承载能力增强,延长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003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自承载能力强的高强力输送带”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