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大气治理技术

> 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

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

1011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山东铭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24-03-21 09:02:11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蜂窝催化燃烧床(2)和叠加引导罩组(3),所述蜂窝催化燃烧床(2)相互竖向叠加,所述叠加引导罩组(3)罩在蜂窝催化燃烧床(2)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催化燃烧床(2)和叠加引导罩组(3)的外部套有束缚套(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催化燃烧床(2)包括床块(21),所述床块(21)的前端均匀镂空开设有穿梭口(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加引导罩组(3)包括第一导流罩(32)和第二导流罩(34),所述第一导流罩(32)和第二导流罩(34)呈砌砖式分布在蜂窝催化燃烧床(2)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加引导罩组(3)还包括第一填充框(31),所述第一填充框(31)摆放在第一导流罩(32)的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加引导罩组(3)还包括第二填充框(33),所述第二导流罩(34)摆放在第二填充框(33)的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套(1)包括罩体(11),所述罩体(11)的下部镂空开设有进气口(12),所述罩体(11)的上部镂空开设有排气口(13)。

说明书: 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催化燃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背景技术[0002] 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为催化燃烧床,通常呈蜂窝形,当燃烧气体穿过蜂窝催化床,通过催化燃烧床对燃烧气体蓄热提高燃烧效率。[0003] 由于常规的催化燃烧床需要增加蓄热范围时,需要将其孔与孔对齐,当催化燃烧床之间稍微错开,极大的提高了通气阻力,从而造成常规的催化燃烧床不方便相互叠加增加蓄热催化效率的问题。[0004] 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催化燃烧床不方便相互叠加增加蓄热催化效率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包括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所述蜂窝催化燃烧床相互竖向叠加,所述叠加引导罩组罩在蜂窝催化燃烧床的外部。[0007] 利用叠加引导罩组引导气流方向,使火顺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内部呈S形方式穿梭,增加蜂窝催化燃烧床的蓄热催化路径长度,提高了蓄热催化效率,通过竖向堆积减少占地面积。[0008] 优选的,所述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的外部套有束缚套。[0009] 利用束缚套束缚在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的外部,提高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组装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抗爆裂强度。[0010] 优选的,所述蜂窝催化燃烧床包括床块,所述床块的前端均匀镂空开设有穿梭口。[0011] 利用穿梭口引导气流,增加床块与气流之间的接触面,保障催化范围。[0012] 优选的,所述叠加引导罩组包括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所述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呈砌砖式分布在蜂窝催化燃烧床的外侧。[0013] 当燃烧的气流透过下侧的蜂窝催化燃烧床后,通过第一导流罩引入上层的蜂窝催化燃烧床内,再通过第二导流罩引入到上上层的叠加引导罩组内,同理反复叠加,方便了使用者根据需要叠加。[0014] 优选的,所述叠加引导罩组还包括第一填充框,所述第一填充框摆放在第一导流罩的上部。[0015] 利用第一填充框维持蜂窝催化燃烧床与第一导流罩之间组装结构的稳定性。[0016] 优选的,所述叠加引导罩组还包括第二填充框,所述第二导流罩摆放在第二填充框的上部。[0017] 利用第二填充框维持第二导流罩的高度,同时通过第二填充框维持第二导流罩与蜂窝催化燃烧床的结构稳定性。[0018] 优选的,所述束缚套包括罩体,所述罩体的下部镂空开设有进气口,所述罩体的上部镂空开设有排气口。[0019] 进气口用于引入气流进入底部的蜂窝催化燃烧床内,当顶部的蜂窝催化燃烧床排出气体后,通过排气口排出,方便了罩体束缚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时保障排气。[002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利用叠加引导罩组引导气流方向,使火顺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内部呈S形方式穿梭,增加蜂窝催化燃烧床的蓄热催化路径长度,提高了蓄热催化效率,通过竖向堆积减少占地面积。[0021] 2、利用束缚套束缚在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的外部,提高蜂窝催化燃烧床和叠加引导罩组组装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抗爆裂强度。[0022] 3、当燃烧的气流透过下侧的蜂窝催化燃烧床后,通过第一导流罩引入上层的蜂窝催化燃烧床内,再通过第二导流罩引入到上上层的叠加引导罩组内,同理反复叠加,方便了使用者根据需要叠加。附图说明[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2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蜂窝催化床结构示意图;[002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叠加引导罩组结构示意图;[0026]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束缚套结构示意图。[0027] 图中:1、束缚套;2、蜂窝催化燃烧床;3、叠加引导罩组;11、罩体;12、进气口;13、排气口;21、床块;22、穿梭口;31、第一填充框;32、第一导流罩;33、第二填充框;34、第二导流罩。具体实施方式[002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0029] 请参阅图1,一种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包括蜂窝催化燃烧床2和叠加引导罩组3,蜂窝催化燃烧床2相互竖向叠加,叠加引导罩组3罩在蜂窝催化燃烧床2的外部。利用叠加引导罩组3引导气流方向,使火顺蜂窝催化燃烧床2和叠加引导罩组3内部呈S形方式穿梭,增加蜂窝催化燃烧床2的蓄热催化路径长度。

[0030] 请参阅图1,蜂窝催化燃烧床2和叠加引导罩组3的外部套有束缚套1。利用束缚套1束缚在蜂窝催化燃烧床2和叠加引导罩组3的外部。[0031] 请参阅图2,蜂窝催化燃烧床2包括床块21,床块21的前端均匀镂空开设有穿梭口22。利用穿梭口22引导气流,增加床块21与气流之间的接触面。

[0032] 请参阅图1、2和3,叠加引导罩组3包括第一导流罩32和第二导流罩34,第一导流罩32、第二导流罩34与床块21和束缚套1活动接触,第一导流罩32和第二导流罩34呈砌砖式分布在蜂窝催化燃烧床2的外侧。当燃烧的气流透过下侧的蜂窝催化燃烧床2后,通过第一导流罩32引入上层的蜂窝催化燃烧床2内,再通过第二导流罩34引入到上上层的叠加引导罩组3内,同理反复叠加。

[0033] 请参阅图3,叠加引导罩组3还包括第一填充框31,第一填充框31摆放在第一导流罩32的上部。利用第一填充框31维持蜂窝催化燃烧床2与第一导流罩32之间组装结构的稳定性。[0034] 请参阅图3,叠加引导罩组3还包括第二填充框33,第二导流罩34摆放在第二填充框33的上部。利用第二填充框33维持第二导流罩34的高度,同时通过第二填充框33维持第二导流罩34与蜂窝催化燃烧床2的结构稳定性。[0035] 请参阅图4,束缚套1包括罩体11,罩体11的下部镂空开设有进气口12,罩体11的上部镂空开设有排气口13。进气口12用于引入气流进入底部的蜂窝催化燃烧床2内,当顶部的蜂窝催化燃烧床2排出气体后,通过排气口13排出。[0036]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燃烧气体由进气口12导入第二填充框33内,使得第二填充框33将燃烧气体导入穿梭口22内,使气体与床块21充分接触后进入第一导流罩32内,通过第一导流罩32导入上层的蜂窝催化燃烧床2内,再通过第二导流罩34导入到上上层的蜂窝催化燃烧床2内,使燃烧气体呈S形向上运转。

[003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0038] 说明中针对本实用新型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且未做出改变的现有技术简单提及应用方向,与本实用新型组合形成完整技术;采用规避过度普及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技术,用来辅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快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内容。



声明:
“防爆防高温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五届中国浮选大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