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废水处理技术

> 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908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迈邦(北京)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2023-09-19 16:31:38
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并且水资源浪费严重。在当前局势下,建立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不可或缺,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改进。

传统ao(anoxicoxic)工艺法即厌氧好氧工艺法,是一种改进型的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工艺,不仅可以降解有机物,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效果。a是厌氧段,主要依靠异氧菌将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悬浮物、可溶性有机物通过水解作用,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o是好氧段,主要是依靠硝化菌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氧化成硝态氮,亚硝态氮。最后,将好氧段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段,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将硝态氮反硝化成氮气,完成对n元素的降解作用。

ao工艺的主要特点有:

1)前段厌氧池中能够减轻好氧池的有机负荷;

2)后段好氧池可以进一步为厌氧池未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提高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

3)工艺流程简单,运行费用低;

4)耐负荷冲击能力强。

然而现有技术中以ao工艺法为去除原理的污水处理系统有多种池型结构,污泥回流比小,脱氮效率低,存在能耗高、占地面积大、抗冲击能力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简化脱氮流程的同时节省了能耗,提高脱氮效率,且沉淀区表面负荷高,节省占地面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厌氧区、低氧曝气区、空气推流区和沉淀区,厌氧区和低氧曝气区通过隔墙隔开,隔墙上设有水流通道;空气推流区设在低氧曝气区前端;低氧曝气区与沉淀区通过布水墙隔开,布水墙上设置布水孔;沉淀区和厌氧区之间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

进一步地,厌氧区、低氧曝气区、空气推流区和沉淀区一体设置,厌氧区与低氧曝气区相邻设置,沉淀区设置于厌氧区和低氧曝气区的一侧,沉淀区的宽度与厌氧区和低氧曝气区的宽度之和相等。

进一步地,厌氧区通过第一隔墙分为第一厌氧区和第二厌氧区,第二厌氧区与低氧曝气区相邻,第一厌氧区远离低氧曝气区,第一隔墙两端分别设有水流通道;

第一厌氧区设有污水进水口,污水进水口位于第一厌氧区靠近沉淀区的半侧,第一厌氧区与第二厌氧区内均设置潜水推流搅拌器,使污水循环均匀。

进一步地,低氧曝气区通过第二隔墙分为第一低氧曝气区和第二低氧曝气区,第一低氧曝气区与厌氧区相邻,第二低氧曝气区远离厌氧区,且第二隔墙两端均设有水流通道;

第一低氧曝气区与第二低氧曝气区均设置可提升微孔曝气软管的曝气装置,用以实现低氧曝气区内的低氧可控制;

第一低氧曝气区与第二低氧曝气区内的活性污泥围绕第二隔墙作大比倍循环稀释,循环量与进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进一步地,空气推流区内设置有框架式可提升空气推流装置,空气推流区所产生的对低氧曝气区内的活性污泥的推流量与进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进一步地,低氧曝气区与沉淀区相邻端设置有均匀的布水孔,布水孔的过水流速为0.2-0.4m/s,优选的,布水孔过水流速为0.2-0.3m/s。

进一步地,沉淀区内至少一侧设有配水槽,配水槽的底部设有若干配水孔;配水孔下方设置有垂直的布水挡板,布水挡板位于配水槽内侧下方位置;配水槽下方设有整流板,整流板与布水挡板相垂直。

整流板与布水挡板之间向下的水流速度≤0.1m/s,优选的,水流速度为0.05-0.1m/s。

进一步地,沉淀区内且位于配水槽的一侧设置有出水槽,出水槽设置有可调节堰板。

进一步地,沉淀区内设置有行车式吸刮泥机,行车式吸刮泥机的污泥回流泵提升的污泥通过污泥回流通道回流至第一厌氧区进水口位置;

污泥回流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污泥回流通道和第二污泥回流通道,第一污泥回流通道位于沉淀区内且远离厌氧区与低氧曝气区的一端;第二污泥回流通道设置于沉淀区外侧且靠近厌氧区远离低氧曝气区的一端,并且与第一厌氧区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为一体化生化处理池,简化脱氮流程的同时节省了能耗,提高了脱氮效率,同时避免了硝态氮带来的不利影响;且沉淀区表面负荷高,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占地面积和投资,提高了沉淀效率,并且布水均匀。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中第一低氧曝气区的截面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中沉淀区的截面视图。

图中:1、厌氧区,1-1、第一厌氧区,1-2、第二厌氧区,2、低氧曝气区,2-1、第一低氧曝气区,2-2、第二低氧曝气区,3、沉淀区,4、隔墙,5、布水墙,6、污泥回流通道,6-1、第一污泥回流通道,6-2、第二污泥回流通道,7、第一隔墙,8、污水进水口,9、第二隔墙,10、空气推流区,10-1、第一导流墙体,10-2、第二导流墙体,10-3、空气推流器,11、吸刮泥机,12、配水槽,13、布水挡板,14、整流板,15、出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ebis(efficientbiologicalintegrationsystem)高效一体化生物处理系统,该生化处理池一体设置,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厌氧区1、空气推流区10、低氧曝气区2和沉淀区3,厌氧区1和低氧曝气区2通过隔墙4隔开,隔墙4上设有水流通道;空气推流区10设在低氧曝气区2前端;低氧曝气区2与沉淀区3通过布水墙5隔开,布水墙5上设置布水孔;沉淀区3和厌氧区1之间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6。

本实施例中,隔墙、布水墙可以为墙体,也可以为隔板。

本实施例中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包括一体设置的厌氧区1、空气推流区10、低氧曝气区2和沉淀区3,厌氧区1能够作为厌氧池,低氧曝气区2能够作为低氧曝气池,空气推流区10能够设置在低氧曝气区2的前端,沉淀区3能够作为沉淀池,将厌氧、好氧、沉淀功能在同一池体内实现;同时此种沉淀区能够承受较高的表面负荷,在保证沉淀效果的同时,使得占地面积大大减少。

厌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相邻设置,空气推流区10设置于低氧曝气区2的前端,沉淀区3设置于厌氧区1和低氧曝气区2的一侧,沉淀区3的宽度与厌氧区1和低氧曝气区2的宽度之和相等,厌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之间的水流通道设置在两者靠近沉淀区3的一端。

低氧曝气区2与沉淀区3相邻端设置有均匀的布水孔,布水孔的过水流速为0.2-0.4m/s,优选的,布水孔过水流速为0.2-0.3m/s。

厌氧区1通过第一隔墙7分为第一厌氧区1-1和第二厌氧区1-2,第二厌氧区1-2与低氧曝气区2相邻,第一厌氧区1-1远离低氧曝气区2,第一隔墙7两端分别设有水流通道;

第一厌氧区1-1设有污水进水口8,污水进水口8位于第一厌氧区1-1靠近沉淀区3的半侧。

厌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之间的水流通道与污水进水口8均正对于第一隔墙7。厌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之间的水流通道与污水进水口8被第一隔墙7隔开,污水自污水进水口8进入厌氧区1,与厌氧区1内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自第一厌氧区1-1流入第二厌氧区1-2,部分流入低氧曝气区2,大部分继续在厌氧区1内循环,使得混合液能够比较充分的进行生物降解。

第一厌氧区1-1和第二厌氧区1-2内均设置有潜水推流搅拌器。可以,但不仅限于,在第一厌氧区1-1长度方向中间位置以及第二厌氧区1-2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分别设置潜水低速推流搅拌器;可根据厌氧区的长度合理布置推流搅拌器,如此设置,能更好的推流及搅拌混合液。

低氧曝气区2通过第二隔墙9分为第一低氧曝气区2-1和第二低氧曝气区2-2,第一低氧曝气区2-1与厌氧区1相邻,第二低氧曝气区2-2远离厌氧区1,且第二隔墙9两端均设有水流通道;

第一低氧曝气区2-1与第二低氧曝气区2-2均设置可提升微孔曝气软管的曝气装置,用以实现低氧曝气区内的低氧可控制;

第一低氧曝气区2-1与第二低氧曝气区2-2内的活性污泥围绕第二隔墙作大比倍循环稀释,循环量与进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空气推流区10设置在第一低氧曝气区2-1的前端,如此设置能够利用极低的能耗,为水力循环提供动力能源,并且能够具有较好的推流效果。

空气推流区10包括靠近沉淀区3的第一导流墙体10-1、与第一导流墙体10-1相对的第二导流墙体10-2以及设置在第一导流墙体10-1和第二导流墙体10-2之间的空气推流器10-3;第一导流墙体10-1的顶端在液面以上,第一导流墙体10-1的底端与池底分离;第二导流墙体10-2的顶端在液面以下,第二导流墙体10-2的底端与池底相连接。

污水液面低于第一导流墙体10-1顶端并高于第二导流墙体10-2顶端,并且通过空气推流器10-3在第一导流墙体10-1和第二导流墙体10-2之间产生气泡,污水与气泡混合,使得两墙体之间的污水密度小于第一导流墙体10-1外侧的污水密度,从而在压力差和气体上升带来水流动的作用下,第一导流墙体10-1外侧的污水能够不断经由第一导流墙体10-1底部流入第一导流墙体10-1和第二导流墙体10-2中,在气密度差作用下,使得第二导流墙体10-2内侧的液面高于外侧的液面,并通过第一导流墙体10-1阻止液面随意流动,使得液流不断经第二导流墙体10-2顶端流出,无需采水泵回流或潜水搅拌机,不仅避免了消耗较高能量,还具有较好的污水推流效果。

沉淀区3内至少一侧设有配水槽12,配水槽12的底部设有若干配水孔;配水孔下方设置有垂直的布水挡板13,布水挡板13位于配水槽12内侧下方位置;配水槽12下方设有整流板14,整流板14与布水挡板13相垂直。整流板与布水挡板之间向下的水流速度≤0.1m/s,优选的,水流速度为0.05-0.1m/s。

沉淀区3内且位于配水槽12的一侧设置有出水槽15,沉淀区3上方的上清液汇集到出水槽15,并向外排出。出水槽15设置有可调节堰板。沉淀区3内设置有行车式吸刮泥机11,行车式吸刮泥机11的污泥回流泵提升的污泥通过污泥回流通道回流至第一厌氧区进水口位置;

污泥回流通道6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污泥回流通道6-1和第二污泥回流通道6-2,第一污泥回流通6-1道位于沉淀区3内侧且远离厌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的一端,且与所述吸刮泥机11连通;第二污泥回流通道6-2设置于沉淀区3外侧且靠近厌氧区1远离低氧曝气区2的一端,并且与第一厌氧区1-1连通。

第一厌氧区1-1内底部且靠近第一厌氧区1-1与第二污泥回流通道6-2的连通处设有污泥井,污泥通过污泥回流通道6进入污泥井中,污泥井的一侧墙上开设有通孔,进入污泥井中的大部分污泥通过通孔进入厌氧区与厌氧区污水混合实现污泥回流,剩余污泥通过污泥井中设置的污泥泵排出。

本实施例中沉淀区采用方形的周进周出的辐流式沉淀池的形式。经过厌氧-好氧处理后的污水通过配水槽保证均匀布水且防止固体沉积。配水槽下布置配水孔保证配水均匀排入沉淀池,避免产生射流。整流板能够减小进水速度,有助于被动絮凝。布水挡板快速有效的将进水分散,将处理后的污水均匀进入,实现泥水分离,上层清水流入出水槽15,并从出水槽15一侧排出,下层污泥沉淀经吸刮泥机刮11吸后进入污泥回流通道,大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与进水混合继续参与污水的循环处理,剩余污泥通过污泥井中设置的污泥泵排出。

本实施例中,曝气装置、推流搅拌器、吸刮泥机以及空气推流器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设备,在此对其结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用来处理污水的过程包括:

污水通过污水进水口8与大比倍回流的混合液(已经经过处理的污水)迅速混合均匀后,进入厌氧区1,在第一厌氧区1-1与第二厌氧区1-2内进行循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反应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污水中去除,同时活性污泥中的嗜磷菌完成厌氧释磷的过程实现对磷的去除。流经第二厌氧区1-2的污水一部分进入低氧曝气区2,大部分继续在厌氧区1内循环。进入低氧曝气区2的污水,通过控制曝气区中的溶解氧利用微生物完成对cod、氨氮、总氮等污染物的降解。在低氧曝气区2中通过空气推流区10实现污水循环,在低氧曝气区2末端缓冲区中的一部分污水继续循环重复脱氮除磷、降解cod的过程;另一部分污水通过布水孔流入沉淀区3,上层清水进入出水槽15,经出水管排出,下层污泥通过污泥回流通道6进入污泥井中,大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1与进水混合继续参与污水的循环处理,剩余污泥通过污泥井中设置的污泥泵排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厌氧区1、空气推流区10、低氧曝气区2和沉淀区3一体化设置,能够实现大比例内循环,节省占地面积和能耗,提高处理效率及效果。除此之外,采用此种形式的沉淀池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承受较高的表面负荷,节省占地减少投资。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厌氧区、低氧曝气区、空气推流区和沉淀区,所述厌氧区和所述低氧曝气区通过隔墙隔开,所述隔墙上设有水流通道;所述空气推流区设在曝气区前端;所述低氧曝气区与所述沉淀区通过布水墙隔开,所述布水墙上设置布水孔;所述沉淀区和所述厌氧区之间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所述低氧曝气区、所述空气推流区和所述沉淀区一体设置,所述厌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相邻设置,所述沉淀区设置于所述厌氧区和所述低氧曝气区的一侧,所述沉淀区的宽度与所述厌氧区和所述低氧曝气区的宽度之和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氧曝气区与所述沉淀区相邻端设置有均匀的布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通过第一隔墙分为第一厌氧区和第二厌氧区,所述第二厌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相邻,所述第一厌氧区远离所述低氧曝气区,所述第一隔墙两端分别设有水流通道;

所述第一厌氧区设有污水进水口,所述污水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厌氧区靠近所述沉淀区的半侧,所述第一厌氧区与所述第二厌氧区内均设置潜水推流搅拌器,使污水循环均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氧曝气区通过第二隔墙分为第一低氧曝气区和第二低氧曝气区,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与所述厌氧区相邻,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远离所述厌氧区,且所述第二隔墙两端均设有水流通道;

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与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均设置可提升微孔曝气软管的曝气装置,用以实现所述低氧曝气区内的低氧可控制;

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与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内的活性污泥围绕所述第二隔墙作大比倍循环稀释,循环量与进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推流区内设置有框架式可提升空气推流装置,所述空气推流区所产生的对所述低氧曝气区内的活性污泥的推流量与进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内至少一侧设有配水槽,所述配水槽的底部设有若干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下方设置有垂直的布水挡板,所述布水挡板位于所述配水槽内侧下方位置;所述配水槽下方设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与所述布水挡板相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内且位于所述配水槽的一侧设置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设置有可调节堰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行车式吸刮泥机,所述行车式吸刮泥机的污泥回流泵提升的污泥通过所述污泥回流通道回流至所述第一厌氧区中污水进水口位置;

所述污泥回流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污泥回流通道和第二污泥回流通道,所述第一污泥回流通道位于所述沉淀区内且远离所述厌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的一端;所述第二污泥回流通道设置于所述沉淀区外侧且靠近所述厌氧区远离所述低氧曝气区的一端,并且与所述第一厌氧区连通。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厌氧区、低氧曝气区、空气推流区和沉淀区,厌氧区和低氧曝气区通过隔墙隔开,隔墙上设有水流通道;空气推流区设在低氧曝气区前端;低氧曝气区与沉淀区通过布水墙隔开,布水墙上设置布水孔;沉淀区和厌氧区之间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本申请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为一体化生化处理池,简化脱氮流程的同时节省了能耗,提高了脱氮效率,同时避免了硝态氮带来的不利影响;且沉淀区表面负荷高,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占地面积和投资,提高了沉淀效率,并且布水均匀。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王昭峰;王保玉;王彩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迈邦(北京)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1.15

技术公布日:2020.02.07

声明:
“处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环流工艺生化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五届中国浮选大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