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火法冶金技术

> 熔炉连续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熔炉连续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646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浙江友谊新材料有限公司  
2023-10-18 16:36:54
一种熔炉连续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工业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熔炉连续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金属冶炼、精炼、铸造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料在熔炉内加热融化成液态,然后铸造成型或制成合金,在将原料送入熔炉的过程中,若一次进料过多,则会导致燃烧不充分、融合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导致产品不合格,因此现在的金属加工厂一般采用连续进料的方式,而现有的连续进料技术较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一般采用人力将原料放置于输送带上进行进料,在进料过程中需要工人持续操作和看守,而且熔炉厂房温度高,且存在较多危险气体,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可能威胁人身安全;也有一些工厂采用物料提升机,通过物料提升机将原料提升至熔炉进料口处,但是这种物料提升机结构复杂,投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熔炉连续进料装置,通过旋转循环的方式将原料持续地送入熔炉中,连续进料的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自动化程度低、危险性高的问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包括可旋转的物料提升机构、送料机构和用于驱动物料提升机构的驱动机构,所述物料提升机构内部设有圆形的腔室,所述圆形腔室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物料斗;所述送料机构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腔室内部,第一开口朝向上方,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熔炉的进料口处。

[0006]

优选的,多个物料斗沿着所述腔室的内壁周向等距排列。

[0007]

优选的,物料斗底部为弧形,物料斗底部由腔室内壁处平滑延伸至上部开口处。

[0008]

优选的,物料斗底部外壁设有用于防止物料斗脱落的加固结构。

[0009]

优选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内部贯通形成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由第一开口向下倾斜延伸至第二开口。

[0010]

优选的,通道的底部设有用于防止送料机构被损伤的缓冲垫。

[0011]

优选的,还设有物料输送机构,所述物料输送机构前端伸入所述腔室中。

[0012]

优选的,物料输送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滑道和两个挡板,所述滑道前端部紧贴腔室内壁,所述两个挡板分别设于滑道的两侧。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

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在进料过程中,只需人工或人工操作机器将原料送入物料提升机构的腔室中,多个物料斗便可以自动带着原料上升并倒入送料机构中,原料经过送料机构进入熔炉中,由于物料提升机构持续旋转,因此多个物料斗循环地将原料送入熔炉中,整个过程无需人力参与,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0015]

二、物料斗底部为弧形,有利于原料滑落入送料机构的第一开口中;物料斗底部外壁设有加固结构,有利于防止物料斗被重量较大的原料砸到而脱落。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施例中物料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0]

图5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背部视角)。

[0021]

附图标记:1、物料提升机构;10、腔室;11、物料斗;110、加固结构;2、送料机构;20、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进料通道;220、缓冲垫;3、物料输送机构;30、滑道;31、挡板;4、驱动机构;40、齿轮;41、传动带;42、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23]

如图1至图5所示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包括物料提升机构1、送料机构2、用于驱动物料提升机构1的驱动机构4和物料输送机构3,物料提升机构1呈圆形,内部形成圆形的腔室10,腔室10的内壁上设有五个物料斗11,送料机构2包括第一开口20和第二开口21,第一开口20位于腔室10内部,五个物料斗11围绕在第一开口20周围。

[0024]

物料输送机构3包括倾斜设置的滑道30和两个挡板31,滑道30前端部紧贴腔室10内壁,两个挡板31分别设于滑道30的两侧。

[0025]

如图2和图3所示,五个物料斗11沿着腔室10的内壁周向等距排列,物料斗11底部为弧形,物料斗11底部由腔室10内壁处平滑延伸至上部开口处,物料斗11底部外壁设有用于防止物料斗11脱落的加固结构110,加固结构110为三角形,具有稳定的支撑性。

[0026]

如图4所示,送料机构2的第一开口20朝向上方,第二开口21延伸至熔炉的进料口处,第一开口20和第二开口21内部贯通形成进料通道22,进料通道22由第一开口20向下倾斜延伸至第二开口21,通道的底部设有用于防止送料机构2被损伤的缓冲垫220。

[0027]

如图5所示,物料提升机构1背部设有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4包括两个齿轮40、传动带41和电机42,其中一个齿轮40与物料提升机构1背部固定连接,另一个齿轮40连接至电机42的输出轴,传动带41内侧设有锯齿。

[0028]

具体工作方式:

[0029]

1.将原料通过滑道30送入物料提升机构1的腔室10中,原料堆积在腔室10底部;

[0030]

2.启动电机42,物料提升机构1开始旋转;

[0031]

3.经过腔室10底部的物料斗11携带原料继续旋转;

[0032]

4.当携带着原料的物料斗11转至送料机构2的第一开口20上方时,由于物料斗11倾斜,内部的原料滑落至第一开口20中,原料经过进料通道22进入熔炉中;

[0033]

5.每个物料斗11经过腔室10底部时都携带部分原料继续旋转上升,然后重复过程4,从而实现连续进料。

[0034]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技术特征:

1.一种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旋转的物料提升机构(1)、送料机构(2)和用于驱动物料提升机构(1)的驱动机构(4),所述物料提升机构(1)内部设有圆形的腔室(10),所述腔室(10)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物料斗(11);所述送料机构(2)包括第一开口(20)和第二开口(21),所述第一开口(20)位于所述腔室(10)内部,第一开口(20)朝向上方,所述第二开口(21)延伸至熔炉的进料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物料斗(11)沿着所述腔室(10)的内壁周向等距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斗(11)底部为弧形,物料斗(11)底部由腔室(10)内壁处平滑延伸至上部开口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斗(11)底部外壁设有用于防止物料斗(11)脱落的加固结构(1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20)和第二开口(21)内部贯通形成进料通道(22),所述进料通道(22)由第一开口(20)向下倾斜延伸至第二开口(2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底部设有用于防止送料机构(2)被损伤的缓冲垫(22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物料输送机构(3),所述物料输送机构(3)前端伸入所述腔室(10)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输送机构(3)包括倾斜设置的滑道(30)和两个挡板(31),所述滑道(30)前端部紧贴腔室(10)内壁,所述两个挡板(31)分别设于滑道(30)的两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熔炉连续进料装置,通过旋转循环的方式将原料持续地送入熔炉中,连续进料的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自动化程度低、危险性高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熔炉连续进料装置,包括可旋转的物料提升机构、送料机构和用于驱动物料提升机构的驱动机构,所述物料提升机构内部设有圆形的腔室,所述圆形腔室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物料斗;所述送料机构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腔室内部,第一开口朝向上方,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熔炉的进料口处。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熔炉的进料口处。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熔炉的进料口处。

技术研发人员:张绵涛 黄俊林 林锐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友谊新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9

技术公布日:2021/2/20

声明:
“熔炉连续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五届中国浮选大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