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具有钙钛矿结构的钛酸钡粒子。
背景技术:
2.钛酸钡粒子用于电子部件用的介电体材料、高折射率且透明性优异的光学材料等。钛酸钡粒子由于具有高介电常数,所以用于层叠陶瓷电容器(mlcc)。mlcc是电极层与介电体层交替重叠的结构。电极层中包含80~300nm的ni粒子以及作为共材的钛酸钡粒子。在电极层中,钛酸钡粒子填充在ni粒子的周围。因此,ni粒子彼此烧结的温度变高。即,能够得到ni粒子的烧结延迟效应。因此,ni粒子彼此烧结的温度与介电体层烧结的温度变得接近。由此,在烧成时,电极层与介电体层的收缩率的差异变小,能够得到裂纹(crack)少的mlcc(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钛酸钡粒子的介电常数,已知:使钛酸钡粒子为钙钛矿结构,进而使其晶格的c轴的轴长比a轴的轴长更长亦即使钛酸钡粒子为四方晶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3707号公报
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000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对于专利文献2的钛酸钡粒子,由于钙钛矿结构的c轴长比a轴长更长,所以介电常数高。但是,钛酸钡粒子由于在进行了粉末化后进行烧成,所以粒径、微晶直径容易变大。因此,填充在ni粒子的周围的钛酸钡粒子的密度容易变低,难以得到烧结延迟效应。介电体层烧结的温度与ni粒子烧结的温度的差异越大,mlcc越变得容易产生裂纹。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结延迟效应高的钛酸钡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10.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11.因此,在本发明中,在钙钛矿结构的钛酸钡粒子中,使钡与钛的原子比ba/ti为0.9~1.1,使微晶直径为5~25nm。钡与钛的原子比ba/ti也可以为0.95~1.05。
12.进而,钙钛矿结构的晶格的c轴与a轴的长度之比c/a优选为1.005以下。
13.优选的是,在包含这样的钛酸钡粒子以及有机溶剂的钛酸钡粒子的分散液中,水分量小于3重量%。
14.另外,钛酸钡粒子的制造方法包括:将钡氢氧化物与烷基溶纤剂混合的工序;以使钡与钛的原子比ba/ti成为0.9~1.1的范围的方式添加钛醇盐的工序;添加水的工序;以及加热的工序。
附图说明
15.图1是环状烃基(r6)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本发明的钙钛矿结
声明:
“钛酸钡粒子、其制造方法及钛酸钡粒子的分散液与流程”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