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新能源材料技术

> 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431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苏州三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3-10-20 16:28:31
一种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电子和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如图7所示,当前光伏行业对电池片的aoi外观及颜色检测都使用上图机构进行测试:

3.正装的传输带和倒装的吸附传输带相互衔接,该正装传输带的上方设有第一检测单元,该倒装吸附传输带的下方设有第二检测单元。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对产品正面进行检测,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对产品背面进行检测。

4.以上的机构存在以下的缺点:

5.现有的吸附传输带都是在皮带上开一定数量的小孔,在皮带托板或支撑板内部也开若干气孔或气槽,用真空泵提供负压气体,使薄片工件物料通过皮带上气孔内的负压吸力吸附在皮带上,随着皮带运转,达到吸附传输的目的。这种吸附传输带的吸力较小,因此如图8所示,采用这种吸附传输带时需要用顶升机构辅助将电池片顶起,供吸附传输带进行吸附,存在传递系统设计复杂,传递效率低下,反应速度慢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体积小、成本低、速度快、结构简单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

7.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式解决该技术问题:

8.一种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包括相互衔接的第一传输带和第二传输带,所述第二传输带为倒吊安装的吸附传输带,所述第一传输带的上方设有第一检测相机,所述第二传输带的下方设有第二检测相机,所述吸附传输带包括吸台、设于所述吸台底部的吸附表面,贴着所述吸附表面运行的皮带,所述吸附表面上设有工件吸槽,所述吸台内还设有气腔、连通所述气腔与外界的喷射流道,所述工件吸槽连通所述喷射流道。

9.运行时,光伏电池片从第一传输带输送至第二传输带,位于第一传输带上方的第一检测相机对光伏电池片的正面进行检测,位于第二传输带下方的第二检测相机对光伏电池片的背面进行检测,由此实现了光伏电池片正反两面的aoi检测。

10.该吸附传输带工作时,使用时,气腔中的正压气体经喷射流道高速向外界喷出,在连通喷射流道的工件吸槽处形成了一个负压区(由伯努利流体定理得出),光伏电池片在负压区被负压吸附而紧贴在皮带上,随着皮带的运行而移动,由此实现吸附传输的效果。本装置产生的负压直接作用于光伏电池片,不需要通过外在的气管连接,吸附力大,响应速度快,可以直接吸起光伏电池片而无需顶升机构辅助,相比现有装置的传递结构更为简洁、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传输带的吸附表面贴近所述第一

传输带的上表面布置。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传输带衔接的第三传输带。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传输带的吸附表面贴近所述第三传输带的上表面布置。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传输带与所述第一传输带和第三传输带设有上下料工位,所述上下料工位能够用于吸起或放下光伏电池片。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下料工位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传输带上的传感器,连接所述传感器的吸力控制单元,所述吸力控制单元能够控制所述吸附表面的负压吸力的产生或消失。当位于第二传输带首端的传感器检测到光伏电池片时,吸力控制单元控制吸附表面产生负压吸力,将光伏电池片从第一传输带转移至第二传输带,当位于第二传输带尾端的传感器检测到光伏电池片时,吸力控制单元使吸附表面的负压吸力消失,光伏电池片从第二传输带转移至第三传输带。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传输带、第二传输带和第三传输带平行布置或交叉布置。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传输带和第三传输带为吸附传输带。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检测相机、第二检测相机为线扫相机。线扫相机成本比面阵便宜1.5到5倍,并且也不需要使用背光灯了,节省了背光灯的成本。

19.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除了可以使用目前主流的面阵相机,也可使用比面阵规格小的线扫相机,线扫相机成本比面阵便宜1.5到5倍,并且也不需要使用背光灯了,节省了背光灯的成本;所采用的负压吸附单元吸力大、速度快,可以直接吸起光伏电池片而无需顶升机构辅助,结构更为简洁、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21.图1为本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22.图2为吸附传输带的立体图;

23.图3为吸附传输带的爆炸图;

24.图4为吸附传输带中负压发生板的立体图;

25.图5为吸附传输带中皮带吸槽的截面图;

26.图6为吸附传输带中工件吸槽的截面图;

27.图7为现有技术的侧视图;

28.图8为现有技术的俯视图;

[0029]1?

第一传输带,2

?

第二传输带,3

?

第三传输带,4

?

第一检测相机,5

?

第二检测相机,6

?

光伏电池片,100

?

吸台,110

?

基板,111

?

第一凹腔,112

?

气管接头,113

?

三通接头,114

?

凸边,115

?

导流面,120

?

负压发生板,121

?

吸附表面,123

?

工件吸槽,124

?

皮带吸槽,125

?

第二凹腔,126

?

第三凹腔,130

?

气腔,131

?

第一气腔,132

?

第二气腔,140

?

喷射流道,141

?

第一喷

射流道,142

?

第二喷射流道,143

?

前段,144

?

后段,150

?

传感器,160

?

第一电磁阀,170

?

吹气孔,171

?

气阀,180

?

第二电磁阀,210

?

驱动机构,211

?

固定台,212

?

电机,213

?

主动轮组,220

?

从动轴,230

?

弹性杆,231

?

压轮,240

?

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0031]

如图1所示,一种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包括依次首尾衔接的第一传输带1、第二传输带2和第三传输带3,该第二传输带2为倒吊安装的吸附传输带。该第一传输带1的上方设有第一检测相机4,该第二传输带2下方设有第二检测相机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相机4不仅限于设于第一传输带1的上方,将其设于第三传输带3的上方也是可行的。

[0032]

该第一检测相机4和第二检测相机5可以采用线扫相机或面阵相机,优选采用成本更低,体积更小的线扫相机。线扫相机成本比面阵便宜1.5到5倍,并且也不需要使用背光灯了,节省了背光灯的成本。

[0033]

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线扫相机进行检测时,应使传输带的表面颜色和皮带颜色与光伏电池片6的颜色不同,以避免线扫相机出现误检。

[0034]

该第一传输带1、第二传输带2和第三传输带3既可以是平行布置的,也可以是交叉布置的。具体的布置方式取决于实际使用环境与应用场景。

[0035]

运行时,光伏电池片6在第一传输带1、第二传输带2和第三传输带3上进行传输,位于第一传输带1上方的第一检测相机4对光伏电池片6的正面进行检测,位于第二传输带1下方的第二检测相机5对光伏电池片6的背面进行检测,检测完后的光伏电池片6从第二传输带2转入第三传输带3,进入下一道工序,由此实现了光伏电池片6正反两面的aoi检测。

[0036]

该第一传输带1、第二传输带2和第三传输带3均为吸附传输带,且三者具有相同的结构。当然,该第一传输带1和第二传输带2也可以是不带吸附功能的普通传输带。

[0037]

如图2所示,该吸附传输带包括吸台100、皮带240与驱动机构210。

[0038]

吸台100呈长条形,吸台100上具有吸附表面121,吸附表面121上设有沿吸台100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工件吸槽123。驱动机构210设于吸台100上,皮带240在驱动机构210的驱动下贴着吸附表面121运行,并避开该工件吸槽123。

[0039]

结合图2、图4和图6,该吸台100中形成有封闭的气腔130和喷射流道140,气腔130连通正压气源,该喷射流道140的进口端和气腔130连通,出口端和外界连通,工件吸槽123连通该喷射流道140。

[0040]

使用时,气腔130中的正压气体经喷射流道140高速向外界喷出,在连通喷射流道140的工件吸槽123处形成了一个负压区(由伯努利流体定理得出),光伏电池片6在负压区被负压吸附而紧贴在皮带240上,随着皮带240的运行而移动,由此实现吸附传输的效果。

[0041]

本装置产生的负压直接作用于光伏电池片6,不需要通过外在的气管连接,吸附力大,响应速度快,可以直接吸起光伏电池片6而无需顶升机构辅助,相比现有装置的传递结构更为简洁、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0042]

结合图2、图4和图5,吸附表面121与皮带240相贴的位置处设有皮带吸槽124,皮带吸槽124同样与喷射流道140相连通,以对皮带240进行负压吸附,这样在吸附传输带倒吊安装使用时,皮带吸槽124能够吸住皮带240,避免皮带240下垂,使在皮带240上传输的光伏电

池片6能够始终贴近工件吸槽123,能够获得稳定的负压吸力而不至于从皮带240上掉落。

[0043]

如图4所示,该气腔130分为彼此独立的第一气腔131和第二气腔132,该喷射流道140分为连通第一气腔131和外界的第一喷射流道141以及连通第二气腔132和外界的第二喷射流道142。工件吸槽123连通该第一喷射流道141,皮带吸槽124连通该第二喷射流道142。

[0044]

由于工件吸槽123对负压吸力的要求要远大于皮带吸槽124,采用该结构能够对工件吸槽123和皮带吸槽124的负压吸力分别进行控制,通过适度降低皮带吸槽124的负压吸力来降低皮带240的运行阻力,并能使皮带吸槽124保持吸力稳定,不受工件吸槽123吸力波动的影响。

[0045]

结合图3、图4和图5,该吸台100由基板110和负压发生板120拼合构成,基板110的拼合面上设有第一凹腔111,负压发生板120的拼合面上设有第二凹腔125以及独立于第二凹腔125的第三凹腔126,第三凹腔126分设于第二凹腔125的两侧,第一凹腔111和第二凹腔125对合构成第一气腔111,第一凹腔111和第三凹腔126对合构成第二气腔125。

[0046]

第一喷射流道141、第二喷射流道142均水平间隔布置于负压发生板120中,第一喷射流道141的进口端位于第二凹腔125的内壁上,出口端位于负压发生板120的外壁上。第二喷射流道142的进口端位于第三凹腔126的内壁上,出口端位于负压发生板120的外壁上。

[0047]

负压发生板120突出于基板110外,第一喷射流道141、第二喷射流道142的出口端沿吸台100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在负压发生板120突出于基板110外的两侧外壁上。

[0048]

结合图2和图3,负压发生板120与拼合面相背离的面为吸附表面121,皮带吸槽124沿吸台100的长度方向布置于吸附表面121的两侧,两根平行间隔布置的皮带240分别贴合皮带吸槽124布置。工件吸槽123沿吸台100的长度方向布置于两根皮带240之间。

[0049]

当然,设置两根以上的皮带240,并将多个工件吸槽123设于皮带240之间或皮带240的外侧也是可行的。

[0050]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喷射流道141包括从进口端到工件吸槽123间的前段143以及从工件吸槽123到出口端之间的后段144。第二喷射流道142也同样包括进口端到皮带吸槽124间的前段143以及从皮带吸槽124到出口端之间的后段144。该前段143的直径小于后段144的直径。较小的前段143直径能够提高气流的喷出流速,减小压强,提高负压吸力。较大的后段144直径能够减小气流的流速,起到降低气阻和运行噪音的作用。

[0051]

基板110朝向负压发生板120的底面两侧设有凸边114,该凸边114和负压发生板120的吸附表面121齐平,凸边114面朝第一喷射流道141、第二喷射流道142出口端的一面为弧形的导流面115,出口端喷出的气流在导流面115的引导下形成涡流,涡流能够对光伏电池片6额外施加一个托举或下压的力,提高光伏电池片6的吸附牢靠度。

[0052]

结合图2至图4,负压发生板120共有多个,多个负压发生板120首尾相连地和基板110拼合在一起。第一气腔131、第二气腔132形成于每个基板110与负压发生板120的拼合面处,且彼此相互隔离。

[0053]

该基板11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连通第二气腔125的三通接头113,多个三通接头113彼此首尾相连,并与正压气源连通。该基板110的顶面上设有多个分别连通第一气腔131的气管接头112,该气管接头112和正压气源连通。由此实现第一气腔131、第二气腔132的独立控制。

[0054]

该吸台100对应每块负压发生板120的位置处设有上下料工位,上下料工位包括传感器150以及与传感器150相连的吸力控制单元。

[0055]

传感器150设于负压发生板120的吸附表面121上,吸力控制单元包括设于基板110上的第一电磁阀160以及该气管接头112。传感器150和第一电磁阀160相连,气管接头112经由第一电磁阀160和正压气源相连。

[0056]

上下料工位还包括设于传感器150旁的吹气孔170、设于基板110上的第二电磁阀180和连通吹气孔170的气阀171。传感器150同时还连接第二电磁阀180,气阀171经由第二电磁阀180和正压气源相连。

[0057]

该第二传输带2的吸附表面121的首尾两端分别贴近第一传输带1、第二传输带2的上表面(即其在上的吸附表面)布置。第一传输带1、第二传输带2和第三传输带3相互衔接的位置处均设有该上下料工位。

[0058]

这里对第一传输带1、第三传输带3不开真空,仅作为普通传输带使用时的运行过程进行描述:

[0059]

运行时,位于第二传输带2首端的传感器150感应到第一传输带1上的光伏电池片6经过,传感器150向吸力控制单元发出信号,正压气源往气管接头112内充入正压气体,吸附表面121处产生负压吸力,将光伏电池片6从第一传输带1吸到第二传输带2上。

[0060]

光伏电池片6沿第二传输带2进行传输,当位于第二传输带2末端的传感器150感应到光伏电池片6经过时,传感器150向吸力控制单元发出信号,正压气源与气管接头112断开,吸附表面121的负压吸力消失,光伏电池片6从第二传输带2落到第三传输带3上。传感器150同时还向第二电磁阀180发出信号,将气阀171和正压气源连通,吹气孔170对光伏电池片6吹气,使其能够很容易的脱离吸附。

[0061]

这里再对第一传输带1、第三传输带3作为吸附传输带使用时的运行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62]

当光伏电池片6运行至第一传输带1和第二传输带2的衔接处时,第一传输带1的吸附表面121失去负压吸力,第二传输带2的吸附表面121产生负压吸力,将光伏电池片6从第一传输带1吸到第二传输带2上。当光伏电池片6运行至第二传输带2和第三传输带3的衔接处时,第二传输带2吸附表面121处的负压吸力消失,第三传输带3的吸附表面121产生负压吸力,光伏电池片6从第二传输带2落到第三传输带3上。

[0063]

第一传输带1、第三传输带3作为吸附传输带使用能够克服光伏电池片6输送时的惯性,使光伏电池片6在衔接传输时不易出现位置偏移,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输送,有利于实现更高的产能。

[0064]

结合图2和图3,该驱动机构210包括设于吸台100上的固定台211、设于固定台211上的电机212和主动轮组213以及设于吸台100两端的从动轴220,主动轮组213包括至少两个和电机212传动连接的主动轮,皮带240绕设在该主动轮以及从动轴220上,实现皮带240的传动。该主动轮213的外周面和从动轴220的外周面上均设有滚花来提高和皮带间的摩擦力。设置多个主动轮的目的是为了加大皮带240和主动轮的接触长度,进而提高主动轮和皮带240间的摩擦力。由此使皮带240与驱动机构间不易打滑,具有较高的传动稳定性。

[0065]

固定台211上还设有弹性杆230,弹性杆230的端头处设有压轮231,压轮231在弹性杆230的作用下连续不间断地抵持皮带240,起到自张紧皮带240,减小维护频率的作用。

[0066]

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技术特征:

1.一种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包括相互衔接的第一传输带(1)和第二传输带(2),所述第二传输带(2)为倒吊安装的吸附传输带,所述第一传输带(1)的上方设有第一检测相机(4),所述第二传输带(2)的下方设有第二检测相机(5),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传输带包括吸台(100)、设于所述吸台(100)底部的吸附表面(121),贴着所述吸附表面(121)运行的皮带(240),所述吸附表面(121)上设有工件吸槽(123),所述吸台(100)内还设有连接正压气源的气腔(130)、连通所述气腔(130)与外界的喷射流道(140),所述工件吸槽(123)连通所述喷射流道(140)。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带(2)的吸附表面(121)贴近所述第一传输带(1)的上表面布置。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传输带(2)衔接的第三传输带(3)。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带(2)的吸附表面(121)贴近所述第三传输带(3)的上表面布置。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带(2)与所述第一传输带(1)和第三传输带(3)相衔接的位置处设有上下料工位,所述上下料工位能够用于吸起或放下光伏电池片。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料工位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传输带(2)上的传感器(150),连接所述传感器(150)的吸力控制单元,所述吸力控制单元与所述传感器(150)连接。7.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带(1)、第二传输带(2)和第三传输带(3)平行布置或交叉布置。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带(1)和第三传输带(3)均为吸附传输带。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相机(4)与第二检测相机(5)为线扫相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电池片的AO I检测装置,包括相互衔接的第一传输带和第二传输带,所述第二传输带为倒吊安装的吸附传输带,所述第一传输带的上方设有第一检测相机,所述第二传输带的下方设有第二检测相机,所述吸附传输带包括吸台、设于所述吸台底部的吸附表面,贴着所述吸附表面运行的皮带,所述吸附表面上设有工件吸槽,所述吸台内还设有连通正压气源的气腔、连通所述气腔与外界的喷射流道,所述工件吸槽连通所述喷射流道。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采用的负压吸附单元吸力大、速度快,可以直接吸起光伏电池片而无需顶升机构辅助,结构更为简洁、效率更高。效率更高。效率更高。

技术研发人员:?(74)专利代理机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三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07

技术公布日:2021/9/3
声明:
“光伏电池片的AOI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